規模與否,要辯證來看。10萬小農戶,戶成園、組成片、村成帶,鄉鎮就有規模;1000個農村留守家庭,你養豬,我養豬,就相當于一個年出欄2000頭的規模養殖場。這是近年來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10萬小農戶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真實寫照。
蒼溪地處川北山區,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近年來蒼溪以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示范區”。在蒼溪已建成的50萬畝特色產業基地中,10余萬戶分散小農戶的“戶辦庭園”占了“半壁江山”,成為當地優勢特色農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
這些農戶侍弄的小庭園規模雖不大,卻干出了不少為人稱道的事兒:白驛鎮岫云村創新“滴滴養豬”平臺每年將上千頭小農戶傳統圈養肥豬配送到城市家庭;歧坪鎮樊家山村農戶種植的生態獼猴桃比市場價高出一倍還供不應求;元壩鎮將軍村村民將房前屋后妝點得詩情畫意,吸引城里人也來過一把耕讀生活……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以“庭園經濟”為代表的蒼溪小農戶沒有在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浪潮中凋零,反而在現代要素、現代理念的不斷沖擊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上,蒼溪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經驗?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從“五小經濟”探索起步到“六個一+三配套”規范完善,20余年來,蒼溪庭園經濟經歷過輝煌,也遭遇過“寒潮”。以小農戶為經營主體的小庭園經濟是否已經過時?蒼溪的回答是否定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推開后,蒼溪農民在住房周圍開山壘石,平整土地,栽上了柑橘、雪梨等果樹,拉開了蒼溪庭園經濟建設的序幕。當年群眾編成順口溜:“要致富,分開住,房前屋后栽果樹,豬雞鴨兔一大路,三年就當萬元戶”。
從“五小經濟”(即小果園、小桑園、小茶園、小魚塘、小藥園)到“六個一”(即每戶一個一畝以上的經濟園、一口機壓衛生井、一口100立方米以上的微水池、一口沼氣池、一個石板院壩、一條進出硬化路),蒼溪庭園經濟內涵和外延20余年間不斷發展完善。
憑著庭園經濟,人均耕地不足1畝,山區面積占了99%,土地十分零碎分散的蒼溪一時風頭無二。
到上世紀末,蒼溪19萬農戶中30%達到“六個一”標準,75%達到“四個一”標準(不含沼氣池、微水池),90%以上建起了一畝以上的經濟園。糧經種植面積比達到5∶5,庭園經濟對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62.5%和50.4%。
好景不長,進入21世紀后,隨著農產品市場從相對短缺走向結構性過剩,蒼溪庭園經濟粗放、附加值低、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逐漸顯現,農產品賣難問題難以回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蒼溪庭園經濟陷入低潮。
以小農戶為經營主體的小庭園經濟是否已經過時?蒼溪的回答是否定的。蒼溪縣委書記張壽于表示,蒼溪全縣近80萬人,農業人口就超過60萬,在大力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小庭園仍是蒼溪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單位和重要主體,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元素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面對挑戰,近年來蒼溪針對市場需求,結合自身氣候資源條件,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鉚定“大園區+小庭園”推進基地建設,其推行的“群園聯動”模式,創造了萬畝園“帶”千畝園、種植園“套”養殖園、產業示范園“聯”農戶標準園的“裂變效應”,初步奠定了紅心獼猴桃、中藥材、健康養殖“三個百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目前,蒼溪已建成萬畝園區18個、千畝園區66個,帶動農戶建成“戶辦庭園”10萬余戶,助推1.5萬貧困戶依靠小庭園人均增收1200元。2017年,青龍園區農民通過企業科技服務帶動,僅在獼猴桃產業鏈上人均實現增收1.3萬多元,貧困戶人均增收7200元,比全縣農戶人均增收高出30%以上。因為對貧困農戶的增收帶動作用明顯,蒼溪紅心獼猴桃還在2017年被列入“全國產業扶貧十大*范例”。
通過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迅速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吸納孵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蒼溪拿出真金白銀鼓勵小農戶自辦庭園參與園區產業發展,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分享園區發展成果。
占地1.22萬畝的青龍園區以獼猴桃為主導產業,覆蓋了岳東、河地2個鄉鎮、11個村。在青龍園區,除了規模流轉土地的農業企業、種植大戶外,還有3200多戶農戶依托園區建起了自己的產業園。
這是蒼溪農業園區建設的一個縮影。“大園區+小庭園”的發展模式,不僅沒有擠壓小農的生存空間,反而讓蒼溪傳統的農村庭園經濟重新煥發活力。
“群園聯動”模式的“裂變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呢?“如果說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帶來的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入是基礎,那么共享共贏機制的建立就是催化劑。”蒼溪縣園區辦主任賈錫平告訴記者。
在園區建設上,蒼溪創新“1+4”農業融資體系和涉農資金“1+N”打捆整合方式,每年投入項目資金1.2億元以上。真金白銀的投入,使得山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升:水網、路網、林網、能源網“四網”縱橫阡陌;衛生室、警務室、幼兒園、村級文化室、農村書屋、便民服務中心、體育設施應有盡有;獼猴桃品種選育園、栽培試驗示范園、工廠化育苗園、技術培訓基地星羅棋布……
軟硬件的大幅改善,使得園區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吸納作用逐漸顯現。近年來,園區引進龍頭企業近40家、家庭農場200余家,建成畜禽養殖小區超過400個。
與此同時,縣級財政拿出資金鼓勵小農戶參與園區發展:每年安排800萬元資金用于小農戶發展肉牛羊土雞產業建圈補助;獼猴桃、林產業、中藥材每畝給予200元補助;對貧困戶、貧困村設立1.5億元產業扶持基金,對自建兩畝以上紅心獼猴桃產業園的貧困戶,除享受國家產業扶持政策外,縣財政給予“以獎代補”資金6000元,產業保險由縣財政補貼75%。
被稱作“催化劑”的共享共贏機制將小農戶進一步深度卷入園區發展。如青龍園區農戶通過訂單合同、服務協作等形式,與入駐園區農業企業一起發展獼猴桃;園區企業創新保土地租金、保貧困農民基地務工、保貧困群眾零投入創業、保果品訂單收購,訂單收購二次返利分紅、投資經營保底分紅、果品存儲增值分紅“四保三分紅”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全縣45個村、7800戶發展紅心獼猴桃產業。
面對大基地、大物流、大市場,小農戶在農業社會化大生產中要如何提升競爭力?蒼溪多個傳統村落根據自身情況,利用多種形式,促進資源的聚集與重構,找到了各具特色的現代小農生存之道。
“以前穿麻布衣服被認為是貧窮落后,現在卻是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時尚潮流。同理,傳統小農生產在當下也可能被重新解讀。”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認為,大基地不是*的出路,傳統小農生產方式有它獨特的魅力,關鍵在于如何將這些資源通過現代化的形式重新組織起來。
針對村里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的實際,岫云村沒有走常規的農業產業培育路徑,而是組織留守老人、婦女按照傳統方式進行生態種養,打造出“年華豬”“時光鴨”“歲月雞”等生態農產品,通過“遠山結親”活動“為城里人找個山里親戚”、開辦線下生態體驗餐廳,正好補上城市消費者對農村“土貨”求而不得的供應缺口。
不久前,被業界譽為“滴滴養豬”的APP“豬兒妞妞”正式上線,標志著岫云村將小農戶的生產能力搬上了移動互聯網。通過“豬兒妞妞”平臺,消費者可以找到愿意遵循傳統養殖方式的小農戶為其代養生豬,實現生產信息和消費信息的有效對接。不到一個月,加入平臺的1000多戶小農已經有一半拿到了訂單。平臺相關負責人陳勇益告訴記者,目前團隊正走家串戶為有生產意愿的小農戶錄入信息,預計未來加入平臺的小農將在6000戶以上,保守估計生產規模將達到年出欄8000頭。
通過有序組織,小農戶可能被激發出的生產熱情在歧坪鎮樊家山村再次被證明。樊家山村海拔在600-650米之間,正是紅心獼猴桃*適宜生長的區域。從2009年村里選出兩畝地承擔紅心獼猴桃生態種植的試驗開始,樊家山堅持生態種植模式已經近10年時間。如今,樊家山生態獼猴桃聲名遠揚,比市場價高出一倍還供不應求,種得好的一畝地就有3萬多元的收入。
歧坪鎮農技站站長陳仕敏告訴記者,獼猴桃對管護要求特別高,小農戶不計報酬投入勞動,擅長精耕細作,從目前的情況看,往往比規模種植業主管理得還好,單位土地效益要高出20%左右。
與著重農業產業發展不同,元壩鎮將軍村以農田和果園為本底,保護村落民居,保留鄉村風貌,注入根雕、剪紙、楹聯、水泥畫、川劇座唱、車燈牛燈等民間文化藝術,打出了一張農耕田園文化、生態庭園文化、民俗鄉情文化相交融的文化牌,成功創建AAA級景區,吸引著城里人體驗一把川北鄉村生活的靜謐與美好。
“各村資源稟賦不同,選擇的發展道路也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的生產生活經營理念都在不斷更新,不管是擁抱互聯網還是鉆研生態種植技術,或是經營生態庭園,都是小農戶正在進行自我突破,應該給予他們成長的時間和空間。”蒼溪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趙旻表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