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要振興,離不開產業的興旺。
唐菖蒲、鳶尾、西紅花等絢爛鄉間,花村、花溪、花路繽紛而至……近年來,崇明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全力打造花卉業,花卉業正成為一個有奔頭的產業。
2021年,第十屆中國花博會將“花落”崇明,崇明花卉產業迎來了新機遇、新挑戰。
村民爭相回鄉種花
崇明有個知名的花卉村,位于港沿鎮園藝村。這里種植唐菖蒲、鳶尾已有40年歷史,所產唐菖蒲占到上海市場份額的90%以上。春暖花開之季,鮮花合作社里,唐菖蒲、鳶尾、鐵炮百合開得嬌艷欲滴,在鄉間路上,不時能見到花農往外運送捆捆鮮切花。
曾經,花農們也遭遇過“瓶頸”。幾十年來,隨著花市競爭日漸激烈,靠天吃飯的園藝村花卉產業變得不再紅火,一支鮮切花甚至只賣到幾分錢。2008年,在政府的幫扶下,科技人員和花卉專家紛紛來到園藝村,全力“搶救”該村的花卉產業。村里引入了一批新種球,改良了種植方法,由露天種植改成了地膜覆蓋種植,或是大棚栽培。
一支鳶尾的售價由3角變成了1元,種球發芽率也由30%提升到95%,村里的花卉業又繁榮起來了。幾年前,村里已少有人種花,而眼下,許多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村民爭相回來種花了。
施仁超以前在市區開花店,收入多少得看市場行情。聽聞村里建起了示范基地,還派來花卉專家傳授技術,引得施仁超等人回家鄉投資建起了花卉大棚。“這幾年,市農委、種業集團和港沿鎮都給了我們很大支持,花農們的收益逐年見漲。”施仁超說,如今,不少花農在基地和種植大戶的輻射帶動下種花賣花,提高了花的品質,實現了增產、增收,效益翻了幾番。
未來,一些種苗公司還將進駐村里,為花農統一提供優質的種源,并向周邊花農推廣種植技術及新穎的培植、管理理念。“看到花開就覺得很開心,花長得好,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施仁超對未來充滿信心。
“紅色金子”引入新品
除除草、施施肥,望著種在地里的新品種西紅花,崇明瀛洲西紅花種植基地負責人茅人飛如同看著自己心愛的孩子。5月中旬的*下午,記者在基地見到了一副農民打扮的他。“今年,我們引進了10多個品種的西紅花,經過單獨培育試種發現,花朵顏色更加多樣化了,有黃的、紫的,還有黃白相間的。”茅人飛說,其實,西紅花的花朵十分漂亮,但藥用西紅花需及時采摘,因此很多市民都沒有機會一睹西紅花的芳姿,聽聞中國花博會將在崇明舉辦的消息后,他很期盼,希望選出能適應本地氣候的觀賞型西紅花品種,讓更多旅客一睹“紅色金子”的風采。
崇明瀛洲西紅花種植基地位于崇明建設鎮運南村,占地120畝,是國內*早建成的規模化西紅花種植基地之一。經過幾年的摸索創新,基地探索了“微波烘干法”等新的種植、采收方式,所產西紅花品質越來越好,吸引眾多商家慕名而來。
由于栽培西紅花不需常年占用田地,崇明瀛洲西紅花種植基地還根據地域特色,先后探索成功了“水稻-西紅花”輪作高效栽培模式。“這樣科學種植西紅花,不僅可以與糧食輪作,還可提高糧食產量,造福一方百姓。”茅人飛說。
市場機會來了,挑戰也大了。“每年10月底11月初收花季,不論離家工作的孩子在外多么忙碌,賺多少錢,都會放下手里的活抽空回到崇明老家幫助家人采收鮮花……”茅人飛告訴記者,在西紅花規模種植的過程中,除了烘干環節之外,大部分環節目前依然只能用人工來實現,很難機械化作業,這是制約西紅花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雖然這些年基地先后研究、制作了西紅花播種、施肥等相關機械化設備,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但這還遠遠不夠。”茅人飛說,探索機械化、智能化的西紅花種植模式是他們的不懈追求。
計劃打造水仙園
與茅人飛一樣忙碌的,還有百葉水仙花專業合作社的施克松。“如何調控溫度、按需開花,如何延長花期,讓崇明水仙飄香中國花博會,是合作社今后兩年著重研究的問題。”施克松說,對于2021年中國花博會,他們全家都很期待。
施克松是崇明“施家花廂”的后人,他用10年時間培育出了“個頭”大一圈的“崇明水仙”。近年來,絕跡多年終獲重生的崇明水仙多次大規模進入上海的各大花市。與漳州水仙賣球莖的方式不同,施克松賣的是成品水栽盆花,不但能看到花,還能聞到香,雖然賣價比漳州水仙高出一截,卻備受追捧。
“花卉是個朝陽產業,前景應該不錯。”施克松告訴記者,隨著基地規范化種植等技術的引入,花卉栽培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品質提升、品種更新等更快。為不斷提高崇明水仙的知名度,施克松還辦起了合作社網站和淘寶網店,并申請了百度推廣。
“現在,鄉村游熱度還在不斷升溫,花卉衍生產業的需求量不斷擴大。”施克松向記者透露,為迎接2021年中國花博會的到來,上海百葉水仙花合作社將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引入新技術和新品種,計劃將水仙花種植基地打造成一個水仙公園,舉辦水仙節,建水仙花博物館,引領品種多樣的崇明水仙走“進”花博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