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澤曲、蒙旗草原,風景如畫,成群的牛羊在如茵的草原上悠閑自得地吃著草兒,隨手拍一張照片都可以做漂亮的電腦桌面。
2008年,我省拉開了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試點,黃南也闖出了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草地畜牧業發展之路,并探索出引領牧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拉格日”模式,為全州乃至全省樹立了典型樣板。
黃南藏族自治州位于我省東南部,轄4縣26鄉8鎮,南部澤庫、河南兩縣海拔在3500米以上,屬高寒純牧業區,北部尖扎、同仁兩縣平均海拔2500米,屬小塊農業區。畜牧業是黃南州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按照保護草原生態、建設生態畜牧業的要求,牧區積極開展生態治理、實行生態補獎政策,農區大力發展規模養殖、“菜籃子”工程等項目建設,農牧業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7年末草食畜存欄180.16萬頭只,繁活仔畜96.95萬頭只、出欄草食畜126.88萬頭只,實現肉類總產38982噸,奶類產量37292噸,蛋產量2000噸,羊毛產量1583噸。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5630元,同比增加754.18元,增長14.83%。
近年來,黃南州委、州政府依托創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的有利時機,立足州情,確立了“生態立州、有機富民”發展目標,突出自身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以發展生態有機畜牧業為主線、園區建設為平臺、半舍飼高效養殖基地為抓手、合作社經營為支點、產業扶持為支撐,著力培育特色產業,轉變發展思路,引導生態畜牧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使全州農牧業產業化穩步發展,并逐步實現生態、生活、生產“三生”共贏。
圍繞關鍵詞“發展”堅持生態為本
2008年,我省提出生態立省戰略,作出了發展生態畜牧業的重大決策。2017年,國家農業農村部同意我省設立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在省農牧廳的大力支持下,黃南州澤庫縣成為全省推進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試點縣,全州21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被列為全省試點社。國家和省級層面的決策部署,更加指明了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的方向,提振了通過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實現牧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勇氣。
“我們要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實施兩大戰略,打造‘三區’建設,著力加快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推廣運用‘六變’模式,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新動能,提升生態畜牧業集約化經營,草畜聯動、多元化服務、產業化發展水平,著力提升草原生態保護與治理,實現草畜平衡和牧民增收,爭取利用三年時間,推廣‘拉格日’模式,走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黃南州農牧局副局長扎西才讓這樣說。
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將環境保護從以往的“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變革”,著力建立長效體制機制,形成統一、合理的整體性戰略,通過有力抓手,從文明的高度落實各項政策。
近年來,黃南州生態畜牧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畜牧業的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目前,全州共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138個,入社牧戶2.24萬戶,占總牧戶的77.5%。牲畜、草場的集約率分別達到57.8%,52.1%。其中,21個全省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試點社,牧民入社率、草場和牲畜整合率分別達到89.1%、78.8%、81%。實現了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經營,統一開展技術服務,打破了分散經營的傳統生產方式。草原生態得到了保護,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載體,通過實施重大草原工程,全州人工草地達到12萬畝,為實現“減畜不減效、減畜不減收”發揮了作用,實現了生產方式的轉變。
黃南州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較好成績,推進了“三個轉變”,即,生產目標已從主要追求農畜產品數量向優化品種質量轉變,增長方式已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資源開發已從掠奪型逐步向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可持續發展轉變。
圍繞關鍵詞“大牧場”堅持生產為基
先進的生產管理理念和方式正在轉變,股份制合作發展,是當前牧業生產中*先進的一種管理方式。黃南州把牧民的利益和合作社的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從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牧業變產業、牧民變股東、社員變職員的“六變”模式,這是歷史性的跨越。
2011年初,借全省推行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有利時機,時任二社社長俄多經過艱苦工作,組織36戶牧民入社成立了拉格日村二社專業合作社,經社員同意后將27.47萬元草原獎補資金投入蟲草交易和畜產品銷售,當年實現分紅21萬元。2012年,村委會召開村民大會議定將扶貧整村推進項目資金130萬元中的100萬元以現金入股合作社,年中為全村824人人均分紅364元,牧民們看到了希望,參與率得到提升。到年未,入社牧戶共有15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85.2%,年底合作社再次分紅21萬元……短短五年時間,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已進入了省級示范社的行列。在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下,目前,澤庫縣各類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達64家,入社率達到65%。其中:省級示范社7家,州級示范合作社9家,縣級示范社15家。合作社入社成員達到41145人,輻射帶動非成員牧戶14587戶,有力推動了全縣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時至今日,依據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拉格日模式”構建起設施養畜、科學養畜、草畜平衡、協調發展為主要內容的草地生態畜牧業,劃分出天然草場放牧組、良種牦牛繁育組、本地藏羊高效養殖組、商業營銷組,建立了特色草地畜產品生產基地,實現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推進了牧區勞動力轉移和減畜工作,形成了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俄多從二社社長到合作社理事長、村支書,通過轉變思路謀發展,一心一意帶領大家致富奔小康,使深度貧困村一步一步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5110元,他本人被評為2018年度全國勞動模范。“拉格日的發展道路盡管曲折,但正如大家所見到的,現在我們的草地綠了、生產順了、牧民富了。”回顧拉格日的發展歷程,俄多不無感觸地說。
高原特色品牌加快發展,雪多牦牛、歐拉羊、藏羊、河曲馬品牌正在形成,黃南各縣結合生態畜牧業建設,加大有機畜產品基地認證,認證草場1860萬畝、牛羊161萬頭(只),河南、澤庫兩縣實現有機認證全覆蓋,成為全國*的天然有機牧場。
黃南州通過“南繁北育、牧繁農育”草畜聯動,牧區減畜禁牧,減輕草場壓力,全州草場植被覆蓋度由2010年的65%,提高到目前70%,提高了5個百分點,可食牧草產量由當初的每畝205公斤,提高到每畝283公斤,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態環境,提高了草地生產能力。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優干寧鎮荷日恒村村支書斗格加和村委主任曉多介紹說,*扶貧開展以來,通過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抓手,興辦了“河南縣小汽車修理城”、“梅朵賽青民族服裝加工廠”、“歐拉羊繁育基地”等實體,注冊了“羊羔山”品牌商標,生產的酥油、酸奶、蕨麻等產品已經上市銷售,小汽車修理城成功吸引汽車修理商并出租工棚10個,年租金收入20萬元。初步形成了以畜牧業為主導,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2017年底,該村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03元。
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講,一方面要減畜,一方面要增收,這個看似矛盾的問題,在河南縣賽爾龍鄉蘭龍村村支書長愛心里自有思路。蘭龍村生態(有機)牧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2月,合作社按照“先發展,后規劃”的原則,推動“公司+合作社+牧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不斷提高牧業集體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能力。
黃南州2007年—2017年實施生態畜牧業建設項目省級扶持總資金8956萬元,良種畜工程建設項目省級扶持總資金190萬元,有機畜牧業項目省級扶持總資金2250萬元。近年來全州已建成規模養殖場200余家,其中,通過省級認定規模養殖場135家,得到中央及省級扶持53家,省級扶持總資金1545萬元。與此同時,州、縣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州級財政扶持2000萬元實施州、縣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工作。
圍繞關鍵詞“持續”堅持生活為要
近年來,黃南州牧民的收入持續增加,通過試點社建設,拓展二、三產業增收空間,21個試點社牧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分紅收益的13個試點社,年終分紅總額1231.3萬元,人均分紅1297元,比2015年人均收入增長21.7%,比未加入合作社股份制改造的牧民增長9%,脫貧1646人,實現了牧業增產增效、牧民增收脫貧的目標。特別是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2017年創收1236萬元,人均收入達15110元,比2010年人均增加12598元,人均年增加1799元,全村174戶中7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河南縣優干寧鎮荷日恒村56歲的華梅坦言,他家屬于*扶貧建檔立卡戶二檔,以前生活很困難。現如今妻子被安排至公益性崗位,當環衛工人,女兒上大學,兒子上高中。自從加入合作社,每年有分紅,自己在屠宰場打工,一年也有一萬元的收入,以后打算開家小賣部,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河南縣賽爾龍鄉蘭龍村生態(有機)畜牧業牧民專業合作社從2013年至2017年分紅110余萬元,另為19戶貧困戶發放救助資金4萬元。
該村46歲的多杰才讓告訴記者,他家里四口人,以前就靠草場和牛,年收入不到一萬元,現在已經達到兩萬元了。推行大牧場模式后,分了組,各勞力按組長安排干活兒,有工資還有分紅,他表示,以后就跟著合作社干。
近期,我省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取消8個省級農產品主產區所屬縣(市區)和20個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屬縣的GDP、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四項考核指標,并進行差異化考核,引導各地立足地區優勢,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據悉,為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我省各級黨委政府結合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致貧因素多、脫貧難度大的實際,每年根據國家對縣的考核要求和脫貧攻堅新形勢、新要求及重點工作進展情況,對縣(市區)考核指標進行動態調整。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屬縣名單中黃南州河南縣、澤庫縣在內。這對于黃南州近期和將來“三生”共贏更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推動作用,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綠色發展等“考題”納入民生答卷,更是激勵著領導干部放下顧慮,減少束縛,集中精力,踏實干事。
青海作為我國的五大牧區之一,保護草原生態,構建人富、草美、牛羊壯的田園牧歌,這是青海人的夢想,也是維護“中華水塔”“三江之源”生態環境完整性的重要基礎,更是經濟欠發達的青海給全國所做的*貢獻。黃南地處三江源生態保護試驗區核心區域,生態地位突出、保護責任重大。
近年來,黃南州全面落實新一輪草原獎補政策,已在全省率先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績效考核獎勵資金與牧民草原生態保護責任、效果掛鉤,按績效考核的方式,將績效考核補獎資金與草原生態保護和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發展效果進行掛鉤,以70%的補助金、30%的獎補資金比例發放新一輪草補資金。并強化了禁牧減畜監管措施,落實5606名貧困戶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通過落實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資金,實施退牧還草、黑土灘治理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平均植被覆蓋度由2006年初的不足73.5%提高到目前的79%,増加了4.4個百分點;草群平均高度由過去的不足1.1厘米提高到現在的13.4厘米,增加了20.7%;鮮草產量由過去的每公頃4167千克,提高到現在的每公頃4404千克,提高了5.7%。天然草原上有毒有害植物比例明顯下降,生物種群有所增加,退化草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草原生態趨于向良性方向發展。
黃南通過進一步加大有機畜牧業示范區建設扶持力度,將積極打造有機畜牧業產業園區為引領、標準化有機牧場為基礎、良好的草原生態環境為保障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建立以牧戶為單元、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有機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為龍頭的多元發展機制,堅持“一區雙核、草畜聯動、綜合施策、產業推動”的發展原則,集中優勢資源,打造精品工程。同時,加大地理標志和原產地認證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黃南州澤庫高原型牦牛、藏羊等8個農產品地理標志和24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培育認證更多“三品一標”特色農畜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帶動效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