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博物館】我國古代一直很重視農業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等。曹魏時期有翻車。唐朝時期有筒車。宋朝時期有高轉筒車(水力)。明清時期有風力水車。
古代農業灌溉工具的進步是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離不開水利工程的興建。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國土面積相對來說不是很大,農民耕地也是以小塊田地為主,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灌溉工具主要是以中小型為主。
桔槔是利用杠桿原理的取水工具,早期的桔槔主要用于園圃中的“井”上,代替缸、甕等來汲水灌田,后來也應用在湖、河、塘、溪的邊上汲水。應用桔槔的汲水過程主要是借助人的體重向下用力,因而大大減輕了人們提水的疲勞感。桔槔作為汲水工具雖然簡單卻使人們的勞動強度得以降低,因而是古代中國主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隨著農田耕作規模的擴大,桔槔已經不能滿足農田灌溉的需要了。于是出現了另一種灌溉工具——轆轤。轆轤便于深井汲水,彌補了桔槔的功能缺陷,滿足了農田灌溉對水資源的進一步需求。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田耕作面積不斷增大,需要灌溉的田地越來越多。為了將低處的水連續地提升到高處,滿足了大面積田地的灌溉需要,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了水車這一灌溉機械。水車的出現使得農業灌溉能力大大提高,并使農業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
翻車也叫龍骨車,是利用鏈輪傳動來帶動水槽內的刮板翻轉從而將低處的水引向高處的灌溉機械。翻車在東漢時已經出現。后經過三國時馬鈞的改良成為灌溉園圃的工具,直到唐代才成為農業灌溉機械發展繁盛起來。
明嘉靖年間蘭州人段續曾仿照南方的翻車,制造出適用與黃河流域的蘭州水車。
蘭州水車是一種利用黃河水流自然的沖擊力的水利設施,輻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安裝有等距斜掛的長方形水斗。水車立于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沖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斗便舀滿河水,將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轉至頂空后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這種通過水車轉動,自動提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是古代的“自來水工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