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畝田,風吹日曬,辛辛苦苦賺不到一千元。打工*130元,一個星期收入就近千元。親戚朋友都出去打工了,把田給我種。如果家里不是有老人要照顧,我也出去打工。”江西省吉水縣烏江鎮坪上村的趙世科向記者說道。
守著一畝三分地,不如外出務工收入高,這是農民口中的“工農剪刀差”,但是記者又發現新的“剪刀差”:種糧成本越來越高,糧價越來越低,農民收益受擠壓。
“什么都在漲,只有糧價在跌。”江西省吉水縣種糧大戶鄒志剛向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以一畝早稻田為例,畝產1100斤濕谷。去年濕谷一百斤90元,而今年濕谷單價降了十幾元,一畝早稻的純收益也就從300多元減少到200來元。“這還不算農耕設備的損耗和自身人力成本。”鄒志剛介紹說,“今年早稻農資上漲10%,下半年農資預計將上漲20%,成本又要上升幾十元。”
種糧成本上漲,糧食銷售困難,種糧戶可謂“壓力山大”。江西省高安市糧食局負責人陳慶忠分析認為,當前糧食產能相對過剩,普通稻市場收購少,大量需要國庫兜底,國庫又面臨去庫存的壓力。
在“雙重剪刀差”的壓力下,一些農民也開始積極尋找種田新出路。
在其他農民感慨糧食不好賣時,謝江波擔心的是糧食不夠賣。“生產的中高端大米已經賣到脫銷,高質才能換來高價,‘寶寶粥’牌的富硒米在香港已經賣到每公斤96元。”北京大學畢業的“80后”小伙謝江波,從深圳回到老家江西省豐城市泉港鎮務農。“家鄉的土質硒含量高,所以將目標定位種植中高端富硒米。”謝江波告訴記者,今年對糧種進行調整,銷售額減少了10%,但利潤反而增加50%,預計未來五年,種植面積將從現在五千畝擴大到一萬畝。
農戶轉變理念,合作社轉變模式,地方政府幫助農戶轉變思路。江西省吉水縣在“雙重剪刀差”下,在田里做“加法”。“我們對*產業內部進行結構調整,”吉水縣農業局局長葉太介紹,“通過稻魚、稻蝦、稻鴨等共養模式 ,打造綠色生態農業,實現1+1大于2的經濟、生態效應,吉水縣稻魚共養規模也從2千畝發展到2萬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