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面對“十年九旱”不利條件下傳統農業無法破解“靠天吃飯”的困局,如何讓貧困群眾摘掉“窮帽”,成為當地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長期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近年來,慶陽市注重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培育特色富民產業、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創新要素投入機制,以“三變”改革為主抓手,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硬仗”來抓,集中力量推進特色優勢扶貧產業大發展,產業扶貧取得明顯成效。
在其他特色產業發展方面,依托相關企業實行訂單生產、精深加工,積極開發終端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據統計,至今年5月底,慶陽種植中藥材5.25萬畝,吸納0.93萬戶貧困戶從事中藥材種植;種植馬鈴薯5.34萬畝,吸納2.5萬戶貧困戶發展馬鈴薯產業;種植小雜糧32.3萬畝,吸納1.58萬戶貧困戶發展小雜糧產業。
“村社合一”讓群眾致富有路子
“你入合作社了嗎?”“我早就入了,你快去入吧。”“我看這次這個合作社行,能干成事。”……這是華池縣柔遠鎮李莊村老百姓*近談論*多的話題。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合作社,正是按照華池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村社合一”要求,由李莊村“兩委”領辦的華池縣田園風情廟巷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前幾年,李莊村先后有致富帶頭人牽頭成立絨山羊、生豬、苗林等幾個合作社,但帶動能力都不強。面對這一問題,今年4月,華池縣探索出“村社合一”的助推產業發展模式。由村“兩委”牽頭成立合作社,將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班子和村黨支部*書記等幫扶力量充實到合作社管理人員當中,由全體股民共同參與運營。將村集體資金5萬元作為一期注入合作社,在合作社運營良好的情況下,再注入資金5萬元;合作社的管理人員每人以3000元為一股進行現金入股,不參與老百姓的利益分紅;農戶可以以現金、土地、技術等形式入股,1000元為一股;根據合作社章程,按照讓利于民的原則,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以2∶3.5∶4.5的比例分紅,聘請了華池縣宏通代理記賬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財務管理。
這些模式激發了農戶加入合作社的信心,他們說:“干部入的錢比我們多,我們怕啥?”“成了股民,合作社賺錢就能分紅,平時干活還給工錢,比出去打工強。”截至目前,合作社共吸納股金48.3萬元,全村共有104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其中貧困戶65戶,土地入股53.8畝。
“海升模式”讓群眾致富有靠山
在寧縣萬畝蘋果產業“三變”改革示范基地焦村示范點,65歲的高治甲正開著拖拉機給果樹鋪設防雹網。“我是去年5月來海升務工的,到年底,一共掙了1.68萬元。”說起在海升務工的事,老高笑得合不攏嘴。
據高治甲介紹,自己所在的村里,凡是把土地流轉了的村民現在都在企業務工,既拿土地租金又掙打工錢,村民有了雙份收入。高治甲也不例外,他將自家的8畝土地進行入股,每年分紅4000元,自己也在果園務工,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家5口人在去年順利脫貧。
寧縣將自主發展能力弱的2416戶9349人和自身無發展能力的3130戶7039人全部納入到“331+”產業扶貧中來,通過落實獎補資金、政府貼息貸款、贈股等形式,入股全縣31個龍頭企業,實現貧困戶都有穩定的脫貧產業。
“331+”產業扶貧模式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三方聯動,形成產業發展利益共同體,使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股金,農戶變股東,激發各個要素的潛能,創新了資源配置和經營方式,實現了統一科學的品牌化質量管理體系,助推了產業發展,貧困戶穩定脫貧。
據寧縣焦村鎮海升現代農業示范園負責人高云峰介紹:“采取‘331+’產業扶貧新模式后,一方面減輕了企業在建園、運營過程中的資金壓力,企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目前,公司已建成覆蓋寧縣4個鄉鎮30個行政村的1.66萬畝果園。另一方面,在示范園打工的群眾有了股份,工作效率明顯提高,企業員工、周邊群眾也有了歸屬感。”
隨著“三變”改革不斷深化拓展,慶陽通過股權紐帶和產業平臺,讓農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股權證”到手讓群眾致富有底氣
近日,西峰區彭原鎮五郎鋪村召開了慶陽豐果果畜農民專業合作社*次股東大會,現場與全村82戶貧困戶簽訂了“三變”改革財政資金入股合同,與土地入股農戶簽訂了“三變”改革農戶資源資產入股合同,并向股民發放了股權證。
“原來種莊稼,只能靠天吃飯,年景不好就不掙錢,入股合作社后有分紅,打工還能掙幾千元。”村民范雙貴把家里的9.6畝地入股合作社,每畝年底可保底分紅200元,以2100元財政扶貧到戶資金入股,年終可獲得保底分紅105元,他還到合作社務工,每天能收入80元。
五郎鋪村是西峰區15個重點貧困村之一。今年,該村立足村情,以村集體成立的慶陽豐果果畜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三變”改革承載經營主體,采取“黨支部引領+合作社帶動+農戶經營”的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帶動全村群眾和貧困戶發展蘋果產業。目前,合作社已集中連片栽植蘋果樹600余畝,并套種辣椒130畝,吸納全村82戶*扶貧戶入股合作社。“前3年,以2100元財政扶貧到戶資金入股合作社的82戶貧困戶,每戶年終可保底分紅105元;以土地入股的農戶,每戶每畝地年底可保底分紅200元。3年后,根據果園的實際收益分紅。”五郎鋪村副支書馬仲凱說。
農村“三變”改革工作啟動以來,西峰區精心組織、探索模式,在全區24個行政村開展試點改革工作。在實施“三變”改革中,各鄉鎮、西街辦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堅持因村制宜,凸顯特色,培育扶持了一批蘋果、草畜、瓜菜、鄉村旅游、雜糧等為產業布局的新型經營主體,推動優勢產業集群發展。
截至目前,西峰區啟動清產核資100個村,清理登記集體資產金額2.2億元;已確定農民入股865人,村集體入股75個,完成農民自有資金入股102.5萬元,土地入股7644.28畝,村集體投入資金1304萬元;整合各類項目資金1100萬元。慶陽市縣區動員農民群眾以土地、房產、飼草、勞力、資金、技術入股,帶動產業扶貧,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由單一的農產品銷售收入向土地租金、投資股金、務工薪金聯動增收轉變,使農村“沉睡”的資源活起來,農民增收的渠道廣起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