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以來,“5.17”、“5.21”、“6.17”等區域性暴雨洪澇和大風、冰雹災害天氣造成我市部分地區糧食、蔬菜、水果等作物不同程度遭受損失。同時,據市氣象部門預測,主汛期全市旱澇交替,總體旱重于澇;據市植保專家會商,預計大春作物中后期病蟲害仍將呈中等偏重發生態勢,重于上年。為減輕農業災害損失,市農委決定從7月6日起,在全市農業系統開展“科技減災百日行動”,積極應對暴雨洪澇、高溫伏旱和病蟲害等多種農業災害。
強化應急值守和及時預警。各級農業部門一要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密切保持與政府應急辦、氣象、水利、國土、民政等部門的信息溝通,確保接收到預報信息要*時間發出預警;二要及時開展會商,提前把天氣變化、人工降雨、重大病蟲害發生動態等預警信息傳遞到農戶,堅持做到蓄水抗旱與防汛工作兩不誤,力爭把災害影響降到*程度;三要按照《自然災害信息報告緊急啟動制度》要求,認真統計上報各類災情和抗災救災工作措施。
強化分類指導和技術服務。當前正值大春作物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落實各項田間管理措施的*時期。一方面,各級農口部門要及時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幫助和指導農民搞好抗災救災工作和種植業生產自救工作,同時因地制宜完善救災方案和培訓指導。另一方面,要針對作物受災情況,有效落實清溝排濕、扶苗洗苗、適時補肥施藥,以及搶收在土作物、抓好增種補種和改種等減災救災技術措施,盡快改善大春作物苗架長勢,盡力挽回部分經濟損失。
強化主要病蟲害監測和綠色防控。各地農業部門要按照《重慶市農業有害生物應急預案》的要求,以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兩遷”害蟲和稻瘟病、紋枯病等流行性病害為重點,強化農作物病蟲監測預警,組織技術力量對重點病蟲、關鍵區域的防控工作分片包干進行技術指導,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深入推進“農藥減量使用行動”,發動群眾打好病蟲害防控殲滅戰。
強化措施抓好晚秋生產。各地要早謀劃、早安排、早落實,采取有力措施擴大市場潛力大、增收效益好的晚秋作物種植面積。晚秋生產要繼續抓好秋洋芋、再生稻兩大骨干品種,同時因地制宜發展適銷對路的秋糯玉米、秋菜、秋蕎、再生高粱、秋大豆、秋紅苕等短期作物,力爭面積達到400萬畝,畝均增收500元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