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在迪拜沙漠中試驗的雜交稻材料完成收割測產,收獲畝產520公斤的高產,袁隆平向迪拜方面發去賀信。他在采訪時表示:“他們(迪拜)沒種過水稻,是了不起的成就。”
2017年9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領導的海水稻團隊——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海水稻測產成功,在全世界引起廣泛關注。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殿下獲知后,委派工作人員迅速與海水稻團隊取得聯系,并于2017年11月通過其私人辦公室邀請袁隆平海水稻團隊來迪拜沙漠地區開展海水稻的試驗種植。
海水稻團隊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啟動項目建設,從5月至7月,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
來自國際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聯酋和中國等五名專家組成的國際聯合測產專家組在5月26日對首批成熟的品種進行了測產。來自國際水稻所的專家組長葉國友先生宣布編號為YCLJ59、YCYJ48、YCRN4H、YCSTU9712和YCLJ58的五個品種測產產量分別為:7.8041噸/公頃、7.4106噸/公頃、7.3076噸/公頃、5.952噸/公頃和4.8266噸/公頃,這些品種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噸/公頃的平均畝產量。
隨后一段時間內,海水稻團隊分別對逐漸成熟的品種進行了測產,又獲得超過全世界平均畝產量的4個品種。這標志著海水稻團隊此次在迪拜沙漠地區的海水稻試驗種植取得了階段性成功。
據了解,在沙漠地區種植水稻存在多方面的巨大挑戰,其中包括極端晝夜溫差、地下高鹽度水位、低濕度、缺乏淡水等多個方面。比如,迪拜在6至7月份地表溫度可達54℃以上,晝夜溫差*可達30℃以上。
為了克服這些困難,項目團隊除了需要選育出適應于當地積溫帶的水稻耐鹽堿品種以外,必須采用一種被稱之為“四維改良法”的沙漠鹽堿地改良技術,達到節約淡水資源、避免次生鹽堿化、建立土壤團粒結構和智能化水肥循環等目的,將沙漠變成人造綠洲。
據悉,雙方計劃將在2019年啟動面積為100公頃的“海水稻實驗農場”項目。酋長殿下提出的愿景是,利用“海水稻”及其帶動的產業鏈體系,從2020年開始迅速擴大海水稻種植面積,將海水稻人造綠洲覆蓋迪拜10%以上國土面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