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榮昌區廣順街道工農社區九社,一片260畝的花椒田剛采收完畢。
業主游小軍在基地經過一番觀察后,順手從口袋里掏出手機,打開一款智慧水務APP,簡單的幾下操作后,只見田里的幾百個噴水器同時濺出水花,對部分花椒樹進行灌溉。
“這個高效節水灌溉控制系統太好用了,自從去年裝了這個系統后,我家花椒的畝產量從300多斤提高到700多斤,增加了一倍!”游小軍說,夏季來臨,正值花椒樹灌溉需求*的時節。而去年這個時候,他還在為找不到人來務工而發愁。
以前,在花椒種植上,*讓游小軍頭疼的就是灌溉問題。“灌溉水源來自山下的一座山坪塘,需用管道將水抽上山,再接上水管,人工進行澆灌。但是招人難不說,效率還低。”游小軍介紹,每每夏季灌溉需求量*的時候,幾乎沒人愿意頂著烈日到基地務工,好不容易招來的工人,也只在上午進行勞作,且不能保證每天都能到崗,“要給所有花椒樹都澆一遍水,*下來要用2個月時間。”無法及時為花椒樹補充水分造成的后果就是,植物出現裂皮現象,產出的花椒果型小,且麻味、香味不夠,產量也很低。
跟游小軍有同樣困擾的農業從業者,在榮昌區還有許多。“我們水務局經常接到農民們類似的反饋。”該區水務局水利科工作人員楊軼說,針對此種情況,并結合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相關工作,該區分別于2016年和2017年建成了中小型灌區量水站網和高效節水灌溉控制兩套互聯互通灌溉信息系統。
游小軍使用的就是高效節水灌溉控制系統。這套系統由政府建立,并由政府和企業分別出資80%、20%,為農戶鋪設灌溉管道、噴水器等設施。農戶每年只需向企業償還部分設施資金,直至全部償還完畢。
游小軍給重慶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往,他每年僅用于灌溉的人工費就要支出1萬多元,加上人工施肥、電費等,總支出約4萬元左右。“現在用了這套系統,再也不用為人工發愁,澆水、施肥我一個人就能搞定。通過水肥一體澆灌,肥料的利用率也提升了一倍多。”游小軍說,今年他家花椒產量翻了番,增收30多萬元,“除去需要償還的5萬元設施資金,我還是賺了!”
此外,為推動農業節水,榮昌區還建成了中小型灌區量水站網,通過宏觀調控,根據每個農業項目的實際種植面積、農作物用水需求等,對其每年的用水進行預設。楊軼介紹,該預設基于合理范圍,若超過預設量,則按照階梯水價進行收費。
如今,這兩套信息化系統已在該區清江、清流、銅鼓、昌州、昌元等16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鎮街逐步推廣使用。“就高效節水灌溉控制系統來說,農戶反映都還不錯,前來申請使用該系統的人也越來越多。”楊軼說,目前高效節水灌溉控制系統在榮昌區的利用面積已達到2.5萬畝,今年預計還將增加1.3萬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