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種業,創新就是力量,而研發并不簡單。要想兼顧農產品口感、營養價值及抗病性,保證生產安全和產品優質,就要對培育突破性新品種、提高科技標準有一份清醒的認識。
研發“中國芯”,其驅動是市場化力量。當前,消費需求已經從“吃飽”向“吃好”“吃營養”轉變,從而就有了對“記憶中沙沙甜甜的番茄”的追求;人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視程度已經從以前的被動式轉變為主動式,培育減少農藥使用的、綜合抗病性高的品種便迫在眉睫……
企業強,則種業強。可喜的是,近年來,一批“育繁推一體化”民族育種企業脫穎而出,擎起了我國現代種業發展的大旗;更可喜的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向前推進,民族種業不單單從海外引進資源、品種,更把我們的*品種、高精尖技術、理念甚至文化逐漸輸出到海外,這無疑是民族種業發展振興的重要舉措。
當然,在看到成就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我國種業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縱觀世界種業發展,種子企業兼并重組持續活躍,已形成市場集中度高、優質資源不斷整合的行業特征。近幾年,國際種業巨頭強強聯合、抱團發展,掀起了新一輪的重組浪潮,直接導致了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的進一步集中,領先優勢被放大,我國種子企業想要追趕的難度也加大了。
面對嚴峻的競爭形勢,發展壯大中國民族種業我們仍然有信心、有底氣。首先,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工作,為種業發展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修訂后的《種子法》等一批法律法規相繼實施,相關部門多次組織種子法執法檢查,都為我國種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其次,在種業科技創新方面,我國已啟動并逐步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致力于破除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等問題,已經取得明顯進展。當前,在國家政策引導和科技創新的有力推動下,不少國內企業正在成長為育種創新的主體,無論研發投入還是創新能力都得到了明顯加強,并逐步走向國際化。培育有全球競爭力的民族種業,建設種業強國,值得期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