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2018年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其中蔬菜全程綠色高效生產技術在全國兩省實施,江蘇省被列為南方片區試點。江蘇蔬菜種植業提倡的“輪、控、改、替”設施蔬菜綠色全程高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獲得認可。
“綠色蔬菜”寫入省委一號文件
農業農村部農技中心蔬菜全程綠色生產技術培訓班(南方片區)不久前在南京市江寧區開班,據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杜永臣透露,2016年我國農業種植業總產值5.93萬億元,其中園藝占比58%,園藝產業對農民收入貢獻人均超過1500元。
2008年以來,江蘇蔬菜產值始終居于種植業首位,且以每年100億元左右的速度增長,蔬菜種植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渠道。去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2112萬畝,產量5535.5萬噸,約占全國產量的7%,居第四位,產值1802.6億元。全省設施蔬菜每年以耕地面積1%左右的速度增長,產量占蔬菜總產的1/2以上。“大力發展綠色蔬菜”被寫入今年省委一號文件,這成為全省重點培育的8個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之一。
省農委副巡視員唐明珍介紹,近年來,江蘇蔬菜產業加快提檔升級,概括起來就是“產業定位高,結構布局持續優化;產業轉型快,質量水平持續提升;產業體系強,集成創新成果豐碩;產業運營活,內涵外延不斷豐富”。
與此同時,隨著生產成本提高、勞動力素質下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態栽培技術普及率低等問題的顯現,江蘇省蔬菜產業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主要體現在3個“越來越大”——保供增收難度越來越大,產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綠色生產難度越來越大。
增產轉提質,滿足消費新需求。
“要解決這些發展中的問題,推進蔬菜產業向全程綠色優質高效轉型是根本出路。”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書記劉信說,“近年來,全國蔬菜種植規模穩步增長,蔬菜供給總量充足,但結構性供過于求與供給不足并存,消費者對蔬菜品質、營養、功能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部分地區蔬菜生產還停留在追求產量的老路上,必須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南京溧水華成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大棚里,兩壟辣椒苗對比明顯:采用常規施肥方式的辣椒苗,比采用生物培肥機制和高效水溶肥的苗株矮了約20厘米,結出的辣椒也只有其一半大。工作人員介紹,采用綠色種植技術,不僅節水節工40%以上,農藥化肥使用量也減少兩至三成,增產增效20%以上。
在另一個大棚里,西紅柿苗纏繞在鋼管上,種植中通過地面一根根細長管子輸送營養液和高效水溶肥,并通過誘蟲板綠色防控技術減少病蟲害,實現節地增效、農藥減量。
攻關集成,“輪控改替”技術疊加。
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管永祥介紹,江蘇省圍繞綠色、高質、高效,聯合省內有關科研院所開展技術研發、攻關與集成,在全省蔬菜主產區布置12個試驗點,共進行了32個試驗,在取得大量數據的基礎上,探索出融合栽培、土肥、植保、農機措施的“輪、控、改、替”設施蔬菜全程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實現技術疊加“1+1>2”的效應。
“輪”即輪作換茬,在同一塊田地上,有序在季節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復種組合。“控”指控病、控鹽、控生長,是利用栽培、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措施,控制病蟲害發生和降低土壤鹽漬化水平,優化資源利用率,調節作物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改”以生物改良為主,指通過有益微生物和生物刺激素等新型物質應用,達到生態活化土壤養分、重構土壤微生物菌群平衡、修復土壤團粒結構、降解有機污染物和轉化無機污染物,促進根系生長、植物養分合理利用,激發作物潛能。“替”意即實現品種、肥料、土壤、植保、人工這5個方面的替代升級。
“江蘇蔬菜產業正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機遇期,我們將進一步創新完善技術模式,大力集成推廣綠色、高質、高效先進適用技術,為提升全省蔬菜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供更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唐明珍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