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貧根’,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牽緊產業扶貧‘牛鼻子’,大力實施農業特色產業脫貧工程,這是瓊中給出的產業扶貧方案。”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扶貧辦主任吳坤俊說。
近年來,海南瓊中以“繡花”之功逐步攻破產業扶貧難關,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走短平快、中長期相結合的多元化產業發展路子,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等4種產業扶貧模式,在全省率先實行農村“三變”改革(即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業特色產業保險和帶動獎補政策,發展林下經濟,穩步脫貧。
制定多元化產業發展“套餐”
“我家除了養黑豬、山雞,還發展起了種桑養蠶業。”什運鄉三聯村脫貧村民王才杰說,發展產業要學會“多條腿走路”,讓家庭收入來源更多。
在紅毛鎮金屏村,村里的貧困戶除了發展種桑養蠶、山油茶種植外,還發展養蜂、竹貍養殖、五腳豬養殖等,多元產業發展“套餐”讓村民們脫貧致富路子更寬了。
如今,漫步金屏村,家家戶戶蓋起新房,村民們在田間、蠶房、豬舍忙碌著。“今年,村民已經賣出了第二批蠶繭,年底還會領到養蜂合作社的分紅。”金屏村駐村*書記王大君說,村民不再依靠傳統產業生活,政府扶持多種產業,如今規模越來越大。
近年來,瓊中結合市場需要、農民意愿和特色產業等因素,重點圍繞發展桑蠶、養山雞、養鵝、稻魚共生、養蜂等5類周期短、見效快的特色產業,此外扶持發展養羊、養牛、種植益智、種植油茶等4類中長期產業,因地制宜、因村因戶為貧困戶制定產業“套餐”,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實現了良性發展。
4種組合模式讓貧困戶有依靠
“加入養蜂合作社抱團發展,不僅能學到技術,還能增加收入。”紅毛鎮番響村脫貧村民王家軍說,去年年底,他領到2000元的合作社分紅。
2017年初,紅毛鎮政府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將草南村、番響村、金屏村、毛西村等村的1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按照每戶扶持資金4000元標準作為入股資金,鼓勵貧困戶和低保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并定期組織貧困戶和低保戶參加蜜蜂養殖技術培訓。
為了突破產業“散弱小”困局,瓊中摸索出“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基地+貧困戶”“種養大戶+基地+貧困戶”4種產業扶貧模式,“組合”產業模式打消了貧困戶的顧忌,讓他們有了“依靠”,致富道路更加穩固。
此外,瓊中還在全省率先實行農村“三變”改革,引導貧困戶按人均3000元標準,將扶貧資金或種苗折算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化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實現了產業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讓貧困戶能退得出、穩得住。
2017年以來,瓊中整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8895.5萬元,實施農業特色產業項目86個,累計建成特色產業扶貧基地238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49家、縣級農業特色產業脫貧工程技術服務隊5個、鄉鎮級農業特色產業脫貧工程技術服務隊10個,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1100名,帶動5643戶貧困戶抱團發展。
發展綠色產業確保“雙贏”
“兩年前,在政府扶持下,自己在自家生態林下種植了20畝益智。”紅毛鎮黎湊村脫貧村民王國旗告訴記者,“這幾年,益智收購價格可觀,益智果能賣到34元/斤,去年,我家種植益智收入1萬多元,順利摘掉了‘窮帽’。”
近年來,瓊中積極引導村民在林下種植益智,為村民尋得脫貧致富的新渠道。現在,種植益智已逐漸成為瓊中百姓增收致富的好產業。據統計,全縣林下種植益智面積達6.9萬畝,其中,全縣898戶貧困戶共種植益智面積近9363畝。
瓊中大力推行林下經濟,鼓勵百姓在生態林、橡膠林和檳榔林等地,套種益智,養殖蜜蜂、山雞等,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生態環境優化、貧困戶脫貧致富增收“雙贏”。
為了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瓊中今年創新出臺了以獎代補政策,設置了發展生產獎補、發展主導產業獎補、外出務工獎補、主動脫貧獎補、技能提升獎補、脫貧之星獎6項獎補措施。其中,貧困戶大力發展橡膠、檳榔、益智、桑蠶等主導生態產業的,將給予*性獎補。
在瓊中,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念起了“山字經”,走特色產業發展道路,在實現脫貧致富的路上穩步前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