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重慶黔江區:高效根治石漠化 生態產業兩相宜
重慶黔江區:高效根治石漠化 生態產業兩相宜
農業網   時間:2018/7/27 8:36:00  來源:武陵都市報  閱讀數:407

  日前,黔江區濯水鎮雙龍村蠶繭收購點開秤了。一大早,村里的蠶農們用電動三輪車、摩托車拖著整袋整袋的蠶繭,蜂擁而至……望著交售蠶繭的這一幕,雙龍村黨支部書記孫祥生說,全村2600畝桑園,其中有1100畝石漠化地得到高效利用,蠶農們在今年能再次迎來一個豐收年。

  經調查,黔江區石漠化面積大、分布廣,石漠化土地面積32664.1公頃,潛在石漠化土地38816.4公頃。石漠化土地中,輕度石漠化面積10178.6公頃,中度石漠化面積19621.9公頃,重度石漠化面積1419.1公頃,極重度石漠化面積1444.5公頃。從2011年開始,全區啟動實施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重點布局在阿蓬江流域沿線的阿蓬江鎮、濯水鎮、中塘鄉、舟白街道、蓬東鄉。幾年來,對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林草植被保護與建設項目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驗收,經檢查驗收,石漠化地區治理總體效果良好,生態建設、產業發展齊頭并進,實現生態、產業雙豐收。

  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全區堅持以植樹造林為主,找準“政府要生態”與“老百姓要效益”的*結合點,優選生態、經濟兼用樹種,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使生態發展之路從慢步走到健步走,石漠地不僅變成了青山,更變成了一座座“金山”。

  濯水鎮雙龍村有將近2000畝的石漠化地,這些地石里頭多、泥土少,無法適宜耕種。為了改變這一面貌,全區集思廣益,開出良方——栽種桑樹。通過幾年的努力發展,全村在2018年桑園面積達到2600畝,其中1100畝石漠化地得到高效利用,蠶桑產業得到迅猛發展,荒山不僅披上綠裝,更為老百姓帶來收益。

  黔江區蠶桑大戶粟海艷,就來自雙龍村。她發展了200多畝蠶桑,每年能帶來30多萬元的收入。在*繁忙的高峰期,每天有30多個工人在地里忙碌。“當初在發展蠶桑、流轉土地時,想要成片的土地,便于機械操作,還能減輕勞動強度、降低人力成本。”粟海艷說,但選來選去,無奈雙龍村只有這樣的地質條件,200多畝桑園中,仍然有50畝石漠化地。

  讓粟海燕興奮的是,她栽植的這50畝石漠化蠶桑地,并沒有讓她減產,相反還實現了增收。這是因為桑樹在石漠化地里存活率高,桑樹發達的根系能堵住巖縫,保持住水土不致流失。同時,栽上桑樹,不僅石漠化地的基巖裸露度減少了,還讓石漠化地的單位面積收入得到了增加。

  粟海艷說,前些年,有的石漠化地送人都不愿意要,即使有少部分便于耕種的,種上烤煙、苞谷之類的農作物,收益也很低。兩相對比,石漠化地栽桑就劃算多了。孫祥生介紹,2017年,雙龍村村民陳繼良養蠶100張,產繭76擔,實現收入15萬元,畝平收入達到3000元,是傳統農作物種植收入的3倍。

  石漠化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是石漠化治理的根本出路。黔江區除了在石漠化地里栽桑外,還對其他的栽植方式進行有益探索。近年來,全區大造人工林,大面積栽植桂花樹、銀杏樹、脆紅李、枇杷等經果林,使全區石漠化地在發揮綠色效益的同時,還產生了經濟效益。

  自2011年來,黔江區以小流域為治理基本單元,通過實施封山育林、草地建設、基本農田建設、草食畜牧業發展等措施,努力改善巖溶地區生態環境,真正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全區已有近3萬畝的石漠化地得到根治,一座座荒山坡煥發出新的生機,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贏”。

  同時,通過編制實施黔江區2015-2020年石漠化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確定黔江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目標和任務,6年共治理巖溶面積381.17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積106.58平方公里,為今后全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積累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巖溶地區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mt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