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烈日當空,熱氣灼人。在銅梁區侶俸鎮鳳飛村一片溝田里,上身赤膊的63歲的農民邢文良正在和請來的電工安裝電灌站的電源,他們身后的壩坎下,是一大溝臨近抽穗揚花的禾苗。不一會,大滴大滴的汗水從邢文良的臉上脖子上往下滴,忙碌的他用手抹一把,一甩,汗珠撒向他身邊的田里禾苗上,好一幅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畫面。
“這一溝有500多畝,加上其他幾片,共有1100多畝。秧苗開始灌苞抽穗了,這時節缺了水起碼損失3成。”終于,邢文良得空歇息片刻對筆者說。
土地閑置老農轉行種糧
邢文良是銅梁平灘鎮四方村的農民,今年63歲。過去他是小有名氣的農機專業戶,靠用自己的機器為周邊的農戶犁田過活。
今年,邢文良種了1130畝水稻,是銅梁*種糧大戶。這1130畝地涉及5個村300多農戶。
“你問我為啥從搞農機到包田種稻?”邢文良談起種糧,陡然上了感情,“我是搓泥巴團的農民出身,靠種田討生活。前幾年我外出幫人犁田,看到許多坡上的土荒起了,雜草深得人都進不去。一些外出打工的農戶連田也不種了,感覺太可惜了,就不顧兒子反對,打定主意承包荒了的田來種。”
“我家兄弟姊妹7人,土地承包到戶前糧食產量低,一家人吃不大飽。我記得青黃不接的三四月,稀得照得見人影的南瓜稀飯每人只有一碗。現在想起那時舔碗不止印象深刻得很。”邢文良嘆口氣說,那時就一個簡單的想法,巴不得多種點田多打點糧讓肚皮吃飽。
近些年來,邢文良外出幫人機耕犁田,他發現成群結隊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不少缺乏勞動力的家庭種的是應付田。有條件的家庭把老人弄進城區住了,家里的土地荒了。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大家都往城頭跑不種田,今后哪去找糧吃喲。”這是邢文良經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
機械化操作解決缺勞難題
2015年初,邢文良打定包地種糧的主意。當年,在當地干部的支持下,包了300多畝水田種水稻,2016年擴大到500多畝,2017年達到800多畝,今年擴大到1130畝。
隨著種糧面積的擴大,邢文良不再外出犁田,一門心思把精力放在了承包地上。他先后投入了20多萬元,購賣了4臺犁田機、3臺插秧機、一臺中型收割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
水稻水稻,顧名思義,那是離不開水。邢文良在政府的補助資金支持下,自己再投入20多萬元,改造了兩個山坪塘,并安裝了4000多米的水管。擰開塘坎上的閘閥,清清的塘水順著管道流入田里,實現了自流灌溉。
在他的500多平方米的庫房里,堆滿了各式的農機具和修理工具。靠墻壁的地方,安裝的一臺烘干機格外醒目。
“1100多畝稻田,要收110多萬斤稻谷,根本沒有地方晾曬。我花10多萬買了這臺機器,解決了曬谷的問題,收割時候遇到綿雨也不怕了。”邢文良說,現在有了機器的幫忙,農忙季節請少量的工人就能夠應付了。
相信科學種糧也有搞頭
邢文良種田除了舍得干,還有重要的因素,就是別看他一把年紀,卻善于學習接受農業新科技新技術。
傳統種植,育秧、栽秧是用工*多的時候。邢文良在農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采用了水稻直播技術,既節省了時間,也大大節省了勞動成本。
“直播前只要把田用機器犁平耙細后,直接把泡好的谷種撒播在田里,一個人*至少可以撒播20畝。今年直播了600多畝,明年打算全部搞直播。”邢文良指著長勢喜人的秧苗說,“你看嘛,直播的秧苗一點不比栽插的差,只要施肥、灌水跟上,一樣可以獲得高產。”
機收是他欣然采納農機部門的建議開展起來的,這讓他大大嘗到了甜頭。
“如果靠請人撻谷,一個工每天至少要100元,一畝地請人加上伙食開支要400多元,可以說除了鍋巴沒得飯。”邢文良說,現在采用機收,畝成本只要80元左右,上千畝地可節約二三十萬,一年就拿回來了購機的成本。
幾年來,他采納了農技部門建議的稻草還田技術,水稻收割后,把每畝上千斤的稻草翻犁入泥。一個秋冬下來,腐爛的稻草成了優質的有機肥,既培肥了土壤,少施了化肥,每畝節省購買化肥的費用30元。
“誰說種糧沒有搞頭!糧種多了,有了農機的幫忙,仍然有利可圖。”據他算賬,去年,800畝稻田產下的80萬斤稻谷,每百斤賣了135元,總收入100余萬元。加上國家每畝地大戶補貼162.9元,這塊有10多萬多元。除去土地租金、種子、肥料、種植、收割、烘干等費用,一年下來還是有近30萬元收入。
談到今后的打算,邢文良說,明年計劃把種糧面積擴大到1500畝。經過自己反復動員,30多歲的兒子同意放棄外出務工,加入自己種糧的行列。
“接下來我準備適量養些稻田鴨,稻谷收割前,鴨子在田里吃掉蟲蟲草草,還有薅秧的作用,鴨子糞便也是直接的肥料。收割后,鴨子會吃干凈機收拋灑的稻谷。一畝稻田養20只左右,稻田鴨比飼料鴨價格高很多,這又增加一筆可觀的收入呢!”望著滿懷感情的稻田,邢文良還有更長遠打算,“現在稻谷價格較低,我還想把谷子加工成大米,那搞頭就更大了。”
誰說種田沒搞頭,那就到邢文良那里去瞅瞅唄。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