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賦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新使命、新目標、新要求。近年來,黑龍江省各地依托各自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民俗文化,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新途徑和振興區域經濟的突破口,發展態勢良好,但潛能和優勢仍沒有全部挖掘出來,亟需豐富產品業態、打造精品工程、加快提檔升級。
一、發展呈現“加速度”
主題多樣亮點紛呈;主體多極增收明顯;三產融合產業鏈長;高起點推進,拉動區域經濟。
2017年,黑龍江省休閑觀光農園(莊)發展到1240個,農家樂發展到4436個,有12個縣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8個點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示范點;17個村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成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的樣板。
主題模式日趨多樣化。目前,鄉村旅游初步形成了稻米文化展示、采摘垂釣、田園風光體驗、現代農業展示、“冬捕”、賞花、民俗文化、科普教育等多項主題。各地亮點紛呈,如佳木斯依托同江赫哲民俗文化、打造了“赫哲*村”等精品品牌;牡丹江依托洞庭風光、五排古山城遺址、吊水湖等旅游資源,打造了農業觀光、特色餐飲、森林生態、農耕體驗等特色旅游產品;雞西市推出觀光游、紅色游、體驗游、邊境游4大精品旅游線路。
主體類型呈現多極化。佳木斯市樺南縣發動林場職工發展農業旅游,打造了“一湖”、“一峰”、“一林”、“一囤”、“一花海”五大品牌,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雞西市吸引有實力企業、返鄉創業人員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目前經營主體發展到283個;大興安嶺市漠河縣鼓勵農民發展農業旅游,打造了采摘、北極光、鄂倫春民俗、俄羅斯風情游等旅游項目,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6.3億元。
“三產融合”涌現新亮點。部分地區以品牌鏈、利益鏈、產業鏈為紐帶,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如五常市金福泰集團依托“喬府君道”品牌,帶動周邊700多戶村民發展農家樂;七臺河市勃利縣青山鄉奮斗村田園音樂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農業旅游,幫助200個貧困戶全部脫貧。雞西市白魚灣鎮湖沿村的漁家樂旅游,產業鏈涵蓋種養、水產加工、旅游紀念品等,旅游收入占全村農業收入70%,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專業村。
呈現強勁發展勢頭。各地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區域經濟新引擎,高起點推進。如七臺河引進超過5億元的項目2個,一是引進吉興河水庫生態農業旅游項目。計劃投資5.2億元,涵蓋農業科普教育、紅色文化教育、休閑垂釣、蔬菜采摘、兒童游樂等多個主題。二是引進龍谷農業科技園區項目。計劃投資9.3億元,主栽草莓、大櫻桃、紫薯等,有望成為東北地區*具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科普旅游示范基地。
二、亟待解決的問題
個性化主題不多;文化內涵不夠;產業鏈附加值不高;品牌意識不足;管理機制不完善。
發展不平衡,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黑龍江省列入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市、區)僅占3%。消費能力與國內先進省份有一定差距。2017年,四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消費收入為2285億元,遼寧為1000億元,吉林為160.92億元,黑龍江省僅為82.4億元;經營類型多停留在農家樂、垂釣、采摘等傳統項目上,個性化主題不多,處于起步階段。
文化內涵挖掘深度不夠。無論是在農業用具、物資開發利用、農事節慶活動挖掘上,還是與民族文化、農耕文化融合深度上都較為缺乏,特色不鮮明,主題創意缺少文化內涵,特別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與現代鄉村風貌特色融入不夠。
中高端產品供給缺乏。休閑旅游產品精深加工不足,休閑旅游衍生產品與地域文化、特色資源、傳統技藝結合不充分,產業鏈附加值不高,對上下游產業牽動力不強,低端重復性產品較多,資源優勢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資本優勢。
質量效益顯現不高。由于產業投資大、周期長,部分經營主體經濟基礎和發展能力較弱,質量不高。加之品牌意識不足、市場客源養成和營銷宣傳力度不夠、專業化的旅游人才缺乏等,部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景點知名度不高,經營效益不突出。
措施和機制不完善。普遍存在缺少整體規劃、缺少系統式設計、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問題,缺少規范性的行業指導意見和規范的標準細則。在用地、稅收、投融資及社會資本參與等方面亟需政府出臺相關發展上的指導性文件。
三、應“多維度”強勢推進
著力構建“一核、兩翼、五圈”布局;重點打造“五圈六縱”發展模式。
著眼大產業,科學謀劃布局。著力構建“一核、兩翼、五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布局。“一核”即以哈爾濱為核心,重點建設和生成一批具有孵化和帶動作用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區(基地)。“兩翼”即由哈爾濱向西北延伸至大慶和齊齊哈爾,向東南延伸至牡丹江和雞西,形成兩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帶和產業群。“五圈”即依托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重點打造西部松嫩平原綠色康養休閑度假旅游圈;依托牡丹江、雞西,重點打造南部張廣才嶺老爺嶺塞北民族風情旅游圈;依托佳木斯、七臺河、鶴崗、雙鴨山,重點打造東部三江平原區域特色農業文化旅游圈;依托大興安嶺地區、黑河、伊春,重點打造北部大小興安嶺動感極地生態農業旅游圈;依托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沿線,依托漠河、黑河、璦琿、嘉蔭、蘿北、同江、撫遠、饒河、虎林、密山、綏芬河、東寧等17個重點口岸地市,重點打造“絲路帶”風情旅游圈。
瞄準大市場,打造精品品牌。以科學的方法和務實的舉措去打造品牌,加快培育一批經營特色化、管理規范化、服務標準化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吸引城鄉居民到鄉村休閑消費。注意依托地域文化特色,通過開展三江濕地國際愛鳥節、五常稻香節、杜爾伯特冬捕節、漠河“北極光節”、中俄文化交流節、知青文化大集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打造個性化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及精品路線。將這些產品和路線打捆整合,升級打造成為跨區域、集成型精品旅游線路,全面提升特色旅游線路及品牌知名度。
立足大效益,加快融合發展。推動農區變景區、民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大力發展功能齊全、業態豐富的休閑農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培育一批質量高、特色鮮明的農家樂、漁家樂、牧家樂、田園花海、康養度假旅游景點;深入挖掘和弘揚“金”文化、赫哲族文化、抗聯文化、農耕文化、禮俗文化,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富有吸引力的農村古鎮、民俗村、特色民宿、旅游新村;依托黑龍江省地處俄羅斯邊境線的地緣優勢,打造跨境休閑農業產業帶和產業群。采取“公司+農戶+市場”的經營方式,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藝”,加快培育土特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圍繞集聚新業態,將農業資源與創意產業結合,開發具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工藝品,拓展產業價值鏈空間,促進三產融合。
堅持大創新,實施多維聯動。重點打造“五圈六縱”發展模式。東部三江平原特色農業文化圈,重點打造“現代農業觀光”、“休閑農莊”、“田園綜合體”、“赫哲手工坊”、“抗聯革命教育”、“民俗文化園”6大縱向主題模式;西部松嫩平原綠色康養度假圈,重點打造“稻香體驗”、“溫泉度假”、“生態農莊”、“冬捕+餐飲”、“蒙古圍獵”、“鶴鄉文化”6大縱向主題模式;南部張廣才嶺老爺嶺塞北民族風情旅游文化圈,重點打造“大美興凱湖”、“魅力雪鄉”、“濕地攝影采風”、“古渤海國遺址”、“北大荒文化”、“東方*廟”6大縱向主題模式;北部大小興安嶺動感極地生態農業圈,重點打造“森林康養”、“特色民宿”、“北果采摘”、“極地探險”、“火山療養”、“藥膳氧吧”6大縱向主題模式;“絲路帶”口岸界江跨境游旅游圈,重點打造“俄羅斯風情小鎮”、“自駕游”、“理療康養”、“體育賽事”、“中俄文化節”6大縱向主題模式,形成優勢互補,產業聯動的發展格局。
謀求大發展,搞好營銷推介。實施“互聯網+農業旅游結合”行動計劃,鼓勵發展智慧農業,鄉村電子商務,線上營銷和線下體驗一體化經營模式,提高在線營銷能力。支持黑龍江省各地舉辦農事節慶活動、創意休閑農業設計大賽,不斷擴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和品牌的知名度。堅持差異互聯,主動與省外聯合開發,積極推動東極、北極、南極、西極的旅游線路,擴大黑龍江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市場輻射半徑,促進效益*化。
優化大環境,夯實“軟硬件”。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強環境整治,著力改善旅游景區道路、飲水、用電等基礎設施;加快旅游村鎮、街道的硬化、綠化、潔化、美化;引導經營主體加快庭院改造、污水治理、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強化服務,制訂并完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區(點)的食宿娛樂、游客中心、購物場所、安全設施等進行規范指導,提升經營管理和接待服務水平,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監管保護。鼓勵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基礎好的地區組建行業協會。加強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帶頭人的培訓。特別是要加大政策供給,對基礎好、效益高、潛力大的鄉村旅游經營主體要加大扶持力度。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的深度和廣度正在不斷延伸。“農業+旅游”即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便是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其提檔升級,有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有利于促進村民就業增收,有利于改善農村居住環境。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體現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對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建設者與投資者提供了指導和方向。本文針對黑龍江省實際情況,提出“一核、兩翼、五圈”布局,“五圈六縱”發展模式等思路,可供參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