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07年全省平均霾日數75.2天,創59年來*多。經過有效治理,2016年廣東省平均灰霾日數降至29天,為1989年以來*少。去年,珠三角地區在國家三大重點區域中率先實現PM2.5濃度連續三年達標,成為全國三大重點防控區標桿。
天空看得見的變化,反映了大氣環境質量標志性改善。廣東作為全國*經濟大省,人口、產業密集,空氣實現標志性改善,相當不易。這得益于廣東近年來加大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大力調整產業與能源結構,加快轉型升級,強化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
事實上,改革開放之初,作為前沿陣地的廣東,在經濟上領跑全國的同時,就*先遭遇到了諸多環境問題。正因為如此,相較于其他省份,廣東先思早慮,探索環境保護的腳步走在全國前列。40年來,廣東一步步發展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理念與體制,努力走出了一條美麗與發展共贏的道路——
1980年,省政府就批轉省環境保護辦公室《關于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法》,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調整計劃和增產節約運動之中。翌年,省政府印發《廣東省排污超標準收費暫行規定》,探索采用經濟手段加強環境管理。
1985年,全省掀起“五年消滅宜林荒山,十年綠化廣東大地”大行動,通力協作植樹造林,使荒山換了綠裝,創造了造林綠化史上的奇跡。1991年,廣東獲授予“全國荒山造林綠化*省”的稱號,為推動全國林業改革發展樹立了典范。
而隨著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廣東所面對的資源、環境壓力和挑戰也愈來愈大。對此,“九五”計劃期間,廣東相繼實施“碧水工程”“藍天工程”,逐步加強了環境保護措施和力度,對環境污染和生態受破壞等問題進行綜合治理,使工業“三廢”治理率顯著提高。2004年,廣東進一步提出建設“綠色廣東”的全新戰略構想,強調在新一輪發展中要切實加強環境保護,扎實推進清潔生產和節能降耗減排,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在生態建設實踐中,廣東在狠抓落實行動的同時,尤其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憑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作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在全國率先實施環保實績考核制度;全國*個區域性環保規劃立法的地區;率先在全國制定省級環境保護規劃;國內*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省份;在全國率先實施生態嚴格控制區空間管制政策……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曾諄諄告誡:“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這番話語重心長,對廣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廣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十八大以來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在守護“綠水青山”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使越來越多的美麗畫卷在南粵大地上展開。
當前,廣東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廣東將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確保三年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五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較大改善、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廣東,以主動作為走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前列。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