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老百姓的健康意識和對奶產品營養價值的要求及消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乳制品已成為人們每天的日常飲品。但我國奶業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10年前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信任危機直到今天仍然難以根除。今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要求到2025年,我國奶業實現全面振興,基本實現現代化,奶源基地、產品加工、乳品質量和產業競爭力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當前,我國的奶業正處于什么樣的狀態?今后又該朝什么方向發展呢?
各個環節都“糾結”
奶業專家王丁棉曾任中國奶協常務理事,從事奶業方面的工作已有20余年。他認為,當前我國奶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很“糾結”。
*,政府很糾結:我國生鮮乳質量逐年提升,但仍然存在國產奶難賣與乳制品大量進口的現象。去年,我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達到99.8%,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已經連續九年保持在*,乳制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2%,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達到99.5%。
第二,國產奶賣不過進口奶,國內奶粉企業很糾結。據了解,從2008年到去年,我國乳制品新增消費的八成被進口所占。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奶業競爭力還不強,養殖成本比國外高。另一方面乳制品關稅低,乳制品消費培育不足。
第三,進口牛奶和奶粉大量涌入國門,國內年年發生“倒奶殺牛”的現象,牧場利益難以保證。再加上行業的準入門檻越來越高,政府管理越來越嚴,養殖成本逐年上漲等因素,奶農、牧場看不透市場發展前景,是繼續養牛還是賣牛退出,讓他們很糾結。
第四,奶牛的鮮奶賣不出去,消費者喝鮮奶的機遇減少,這讓雙方都很糾結。國家規定,只有巴氏奶必須使用生鮮奶源作原料,其他奶制品都可使用還原奶。但如今市面上常溫奶、常溫酸奶占據70%~80%的市場,巴氏奶對奶源的拉動很有限,奶牛場的生存空間就變得很小。
全產業鏈是發展趨勢
對于民族奶業來說,品質是企業的生命線。如何保證奶源的品質?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近年來,全產業鏈模式受到政府部門重視和倡導。2013年,國務院9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要求,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須具備自建自控奶源。2014年4部委公布的《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中,也明確指出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后要加快配套奶源建設,大力發展企業自建牧場,確保企業生產所用奶源全部來自自建自控奶源基地。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表明支持有條件的養殖場(戶)建設加工廠,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支持乳品企業自建、收購養殖場,提高自有奶源比例,促進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
全產業鏈是乳企生存發展的根基,根基筑牢了企業才能走得更遠。三聚氰胺事件發生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部分奶農和奶站在原奶中摻雜使假等不法行為引起的,其實其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來自于我國乳品產業鏈和價值鏈本身存在的各種不足。乳企只要市場不要牧場,不做上游和不走全產業鏈模式,就存在一定的風險。
王丁棉認為,全產業鏈對企業的經營、品牌的打造及消費者信心的樹立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奶粉生產廠家擁有自己的奶源生產基地,奶源供應才會有保障,抗風險能力更強。
其次,自有加工廠、自有品牌,這樣的奶粉更值得信賴,是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再其次,全產業鏈上游可用綠色生態的理念與模式去經營,產出的鮮奶品質上乘,消費者的認知度才會高,企業及品牌才能可持續發展。
但是,全產業鏈模式投資大、風險高,還需較強的管理技術,很多小企業實力欠缺,也不愿意“兵行險招”。
全產業鏈≠種養加一體化
乳業是一個涉及農業、畜牧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特殊產業,具有較長的產業鏈,包括草原生態、飼料、畜牧、物流、加工包裝、商品批發及零售、健康生活習慣培養、健康知識傳播等諸多環節。
乳業分析師宋亮在前不久舉行的首屆中國(羊)乳業&全產業鏈高峰論壇上也表示,全產業鏈本質是兩條“鏈”,一是產業鏈,二是價值鏈。“一個企業集種植、養殖、加工于一體并不代表其形成了全產業鏈的模式。”從我國乳品業的原料供應、生產加工、市場營銷、消費、廢物處理上來看,一條由乳品加工企業占主導地位的產業鏈已經形成。
但我國的價值鏈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正常的價值鏈上,為產品生產加工提供服務的價值鏈上下游的價值增值程度應該高于生產加工環節。但我國乳業價值鏈上的價值分配與貢獻程度不匹配,處于弱勢的奶農和奶場效益始終不高,使他們處于“奶賤傷農,奶俏不惠農”的尷尬境地。長期以來價值鏈上的分配不公,使原料奶供應環節成為我國乳品產業發展的短板和瓶頸,對我國奶業發展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響。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