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南潯區雙林鎮儒林村的湖州宇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方小泉正做著水稻田播種的前期準備。記者看到,與其它農業合作社不同,近1000畝的宇泉生態農業園內,每塊稻田中,水稻每間隔1.5米左右就開挖了一條溝渠,并在溝渠中放水養殖著小龍蝦。“每畝水田90%用于種植水稻, 10%用于養殖小龍蝦,小龍蝦會不時地爬進稻田里吃掉雜草,而它的排泄物還能為水田增肥,這樣一來,水稻基本不必再施農藥和化肥,每畝還比普通種植增收4000元左右。”方小泉介紹,公司特地從武漢農科院請來了專家作為技術顧問,下一步還要擴大“稻蝦共生”的養殖面積。
像宇泉生態農業的“稻蝦共生”一樣,如今的雙林鎮,“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正成為不少合作社負責人和家庭農場主追求的模式。梨樹嫁接互通、樹下土雞成群……記者日前走進雙林鎮西陽村的古鎮科技葡萄園藝家庭農場,儼然進入了一個微型的農業生態循環園區。“立體種養模式既可降低養雞成本,又能提高藤梨的產量。把雞放養在梨園中,梨園內的青草、昆蟲就成了雞的天然飼料,不僅減少了三成的農藥用量,也減少了雞飼料用量。 ”農場負責人鄒會榮表示,每只雞又是一位義務“施肥員”,用雞糞當肥料培育出來的梨,個頭大、水分足、口感甜,梨子產量又高,每畝產量比一般種植提高20%以上,加上土雞的效益,每畝增收近6000元。“在‘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模式下,農作物不僅不減產,還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副鎮長楊斌表示,近年來,該鎮采用“科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推廣稻蝦共生、稻鰍共生、葡萄架下養雞、稻蝦輪作等種養殖模式,促進“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綜合種養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日前,走進位于該鎮向陽村的巨德家庭農場,負責人沈良正給“稻鰍共生”試驗田內的泥鰍喂食。 3年前,回村創業的沈良在200多畝荒地上開辟了魚塘。從傳統的四大家魚轉型到稻鰍共生領域,沈良在浙大專家的指點下,逐漸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去年,合作社盈利超120萬元。如今,他還將技術教授給村里的10多位年輕人,帶動鄉鄰致富。
據統計,截至目前,該鎮已有6家合作社探索建立了“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模式,推廣種養面積2000余畝,畝均增收達2000元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