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懷化,*鮮明的特色和優勢是生態,湖南懷化市森林覆蓋率達到70.83%,為全國九大生態良好區域之一,是一座“會呼吸的城市”。
但生態美不等于發展優。湖南懷化市13個縣市區曾都是貧困地區,長期以來,這一方百姓守著綠水青山過著窮日子。
難題如何破解?實現生態美、產業綠、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堅持“兩山”論,實施“生態+”,懷化探索走生態創新融合發展之路,構建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生態經濟體系,打開了一條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湖南懷化市3個縣、市、區脫貧摘帽。今年4月,該市邁入了“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的行列。
端午時節,穿行懷化看新綠,看到的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信心、定力與智慧。
地里“長”出旅游來
這個端午節,懷化市民有了一個觀光休閑的好去處。
近日,位于懷化城郊的懷化九豐現代農博園正式開園。智能觀光大棚、海洋科技館、冰雕樂園等設施,讓市民耳目一新。
“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文旅融合。”懷化市九豐現代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宗清介紹,占地1000畝,總投資5.8億元的農博園一期工程包括農業科技展示區、綠色果蔬栽培區、生態休閑體驗區、藍色海洋創意區、北國風光展示區、綜合管理服務區六大板塊。
然而,“九豐”卻顯示出更大的雄心,當天,在農博園舉行的懷化市生態創新融合發展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上,18個生態產業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123億元。“九豐”分別與懷化市、懷化市鶴城區簽下訂單農業項目、九豐現代農博園二期、黃巖生態旅游康養特色小鎮共3個項目,總投資達47億元。
“九豐”對接“一帶一路”,總投資11億元的訂單農業項目,通過即將在懷化開通的中歐班列,每年為俄羅斯提供3億元的西紅柿等優質農產品。
“以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生態創新融合發展,用創新點亮生態名片。”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說,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在前不久舉行的市委五屆五次全會上,作出了全域推進五省邊區生態中心市建設的決議,圍繞這一目標,該市以加快構建以生態文化旅游、醫養健康、電子信息“三個千億產業”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與500強大型企業和重點客商開展大招商。
好生態引來好項目。6月份以來,該市舉行了兩次“生態+”重大產業項目集中開工和簽約,48個項目總投資912億元,其中11家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進駐懷化。
賣產品變成賣風景
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是*貧困村,但村里山清水秀,有號稱“天下*關”的辰龍關,還有茶馬古道,種茶歷史上千年。去年,該村實施了辰龍關十里休閑養生莊園項目,建成集加工、科普、觀光、健身于一體的融合式莊園,被評為“中國三十座*美茶園之一”。今年端午小長假,該村接待游客上萬人次。
懷化的決策者認為,實現后發趕超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好生態和創新兩篇文章,但這兩篇文章不能單獨為之,必須進行融合,通過“生態+”,用創新思維審視和謀劃生態與發展。
在懷化,大大小小、風格迥異的村落,猶如晶瑩剔透的珍珠撒落在大自然中,形成了一幅幅雅致、清新的畫面。
懷化一方面以好山好水好空氣為依托,原汁原味為賣點。另一方面,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實現農業、體育、文化、健康、醫療等多領域“多旅融合”發展,打造千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
“綠色銀行”能變現
懷化山多、樹多、生態好,曾經糾結也不少。
林農說種樹是“種銀行”,“綠色銀行”好是好,卻只能“存”難“取”。
要美景還是要富裕?要生態還是要發展?面臨兩難選擇,解難“金鑰匙”還是生態創新融合發展,用“生態+”發展林下經濟。
在新晃涼傘鎮涼傘村村民王金福的自留山上,他正在林下醞釀甜蜜的產業,發展養蜂35箱。他去年養蜂收入4萬元,摘掉了“貧困帽”。
新晃充分利用森林覆蓋率高、植物種類豐富、蜜源分布廣的優勢,將養蜂定為農林產業扶貧優勢項目,在資金、技術、銷售上給予扶持。去年,全縣養蜂4495箱,帶動1364戶貧困戶4598人脫貧。
立足“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理念,懷化形成了森林旅游、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采割等多種形式的林下經濟。去年,湖南懷化市林下經濟規模達568萬畝,受益農戶超過50萬戶,年產值達38億元。
好生態帶來了好產業,好產業反過來保護了好生態,素有“中國茯苓之鄉”的靖州,依托科技創新,讓林下生長的茯苓進一步融合,按照“加工園區+種植基地+科研中心+現代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體要求,建立了中國茯苓醫藥食品科技園。13家農業龍頭企業入園,生產的茯苓中藥飲片、保健食品、護膚品等暢銷國內外。
借力好生態,融合路正寬。目前,懷化正在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統籌推進多規融合、三產融合、“五鏈”融合、產城融合、軍民融合、政商融合等6個方面的融合,一幅產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徐徐展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