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剛參加工作的董學禮常常走在蜿蜒曲折的鄉村小道上,一路前行一路聽著風吹樹葉演奏出的沙沙樂聲,前方等待他的則是廣闊的農村田野。
“銀川以前大大小小的村子,我基本都走了個遍。”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一名農技推廣人員,田野間哪條路通向哪一個村莊,哪個分叉口指向何方,石橋的盡頭又有幾棵沙棗樹,這些董學禮都門兒清。
曾經產量就是一切
1982年,26歲的董學禮從寧夏農學院畢業后,成為了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田野間、鄉村里就是他廣闊的辦公室。
當時交通十分不便,董學禮常常騎著自行車,下鄉去推廣農業技術,“以前首先要解決大家的溫飽問題,所以基本是以提高糧食產量為主要目的。”從品種選育,到改進栽培方式、提高施肥和灌溉技術,董學禮那一代的農技人員作出了很多嘗試和努力。
但村民們長久以來延續的種植習慣并非一朝一夕能改變,很多時候村民都不太支持董學禮的工作,認為他教的新方法、帶來的新品種不管用。為了改變村民的看法,董學禮就在田地里栽種新品種,親自做示范,怎么配肥、怎么澆灌,村民也從一開始的圍觀看熱鬧,到*后慢慢都跟著他一起干,久而久之,董學禮成為了村里*受歡迎的人,大家伙兒見著他就有問不完的種植、病蟲害防治等問題。
當時銀川的土壤普遍存在鹽堿化問題,寧夏大學和寧夏農科院的專家們就此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將田間地頭的溝渠挖深,讓廢水流走,或者利用肥料調控土壤水鹽,而董學禮就是在專家和村民之間的溝通橋梁,“基本上當時*新的技術、方法,都是通過我們教給村民,不斷嘗試、不斷改良,*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董學禮表示,在當時追求產量的時代背景下,銀川小麥和玉米套種的畝產曾達到1000公斤的高產。
董學禮回憶,當時市里還引進了日本等國外的水稻品種試種,但抗病性、產量都不如本地品種,“畢竟銀川的土壤、氣候很特殊,一些外來品種難以適應。”
現在質量是首要焦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再只關注糧食產量,轉而將目光聚焦到糧食質量和安全問題上,一些研究新品種、提高糧食質量的農科項目應運而生,此時董學禮在推廣農技之余,也開始做一些項目申報、管理和監督的工作。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一個項目補貼才2000元,現在一個項目都是幾十萬元的補助,這也說明我們銀川現在更重視研發投入。”董學禮認為,這些改變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決定,“這促進了我們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
在董學禮的印象中,2000年以前銀川少有科技型企業,生產內容也以農機具、肥料等農業生產資料為主,品種培育和技術研發也以寧夏大學和寧夏農科院為主要科研力量,直到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思想后,銀川科技部門積極轉變發展思路,開始重點培育一些科技型企業和主體。
董學禮表示:“以前研發力量很薄弱,銀川的科技專利也很少,后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專注于農業科技的發展,研發力量不再僅僅限于院校專家,這對全市農業的快速發展有著很重大的意義。”
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2010年至今,銀川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倍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科技的進步帶來的是農作物質的飛躍,在科研院校專家、科技企業、農技人員和種植能手等群體的努力下,如今銀川的農產品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都有口皆碑。
如今,董學禮已經從田野回到了城市,過起了悠閑的退休生活,但每每跟兒孫回憶起自己奮斗一生的事業時,他總會告誡后輩珍惜糧食、珍惜當下,因為如今的幸福生活是許多銀川建設者辛勤努力的結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