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荔枝的原產地,也是*的荔枝生產國,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七成。今年是荔枝大年,全國所有產區普遍增產,為近10年之*。特別是在荔枝生產*大省廣東省,總產量接近150萬噸,比去年增加15%以上。豐產給農民和消費者帶來了什么影響?農民該如何化解荔枝周期性豐產的“甜蜜煩惱”?又該如何應對豐產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優質優價趨勢凸顯 引導果農調優品種結構
今年荔枝不僅增產,而且成熟得早。廣東省農業廳消息顯示,今年5月,全國荔枝產區天氣炎熱,荔枝較往年提早7—10天上市。在廣東省內,各產區都出現了不同熟期荔枝重疊扎堆上市的現象。粵東、珠三角地區相繼進入上市高峰期,給中晚熟品種的荔枝銷售帶來一定壓力。“去年每斤能賣上25元的品種,今年才賣10元。”廣州市從化區九里步荔博園種植基地的果農很糾結。
盡管價格有所下跌,妃子笑、白糖罌、桂味等傳統優質品種荔枝的銷路依然順暢。“普通的大路貨在市場上容易出現惡性競爭,說明產品還是要以質量為重。同樣是桂味荔枝,我們就比別人賣得貴、賣得好。”東莞市厚街桂冠荔枝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志強說,合作社的荔枝先后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得到了消費者認可。這幾年,該合作社還開發了冰荔等新品種,在市場上幾乎供不應求。
幾家歡喜幾家愁,在市場的另一面,是非優品種荔枝的價格不斷走低甚至滯銷。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華南農業大學創行團隊每日發布的電白區荔枝收購價顯示,非優品種黑葉荔枝*收購價每斤只有2.8元。在茂名產區,甚至出現部分果農棄采黑葉荔枝的現象。
“在豐產年,果農們才會真正重視品種問題。豐產雖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鮮果的價格和銷路,但是倒逼了荔枝品種的結構調整。”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陳厚彬說,果品價格與果品質量呈正相關,從目前看,優質優價、劣質低價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品相佳、味道好的果品價優且不愁賣。
“不過,優質品種也要多元化。不能因為某種荔枝受歡迎就一哄而上。”陳厚彬說,果農要在調優品種結構上下功夫。據了解,廣東省3年來已改造種植品種超過20萬畝。除了傳統優勢品種外,像井崗紅糯、觀音荔、仙進奉等新品種這幾年也漸成規模,成為果農的“增收致富果”。
加工業利潤空間增大 企業和時間賽跑
荔枝豐產,對于荔枝深加工企業來說迎來了難得的機遇。
廣州市佳荔干鮮果食品有限公司是廣東省*的荔枝加工廠商之一,為了騰出機器,盡可能多加工一些荔枝,該公司把當天采摘的鮮荔枝經過“殺青”,先烘干至二三成,放入冷庫,等7月中旬荔枝收獲高峰期過后再做進一步加工。
“今年荔枝產量高,加工廠增加了一半產能,所有機器24小時連軸轉。”該公司總經理何頌偉介紹,公司主要收購品種為糯米糍,加工成荔枝干等產品。4斤鮮荔枝能夠加工1斤干荔枝成品。去年荔枝價高,每斤干荔枝的收購成本達80元,今年供求形勢逆轉,成本陡降至每斤16元。
何頌偉說:“荔枝干的銷售周期是3年,賣不完的產品可以先囤在冷庫。明年是荔枝小年,我們趁著大年抓緊多收購、多加工,既能化解一部分鮮市壓力,也能為明年創造更多盈利。”
在廣州市順昌源酒業有限公司,一場荔枝酒首度出口日本的剪彩儀式剛剛結束。“之前和歐盟的專業果酒進口商溝通,他們都希望我們能出口具有獨特香味的果香型荔枝酒進入歐美市場。現在我們的產品已經成功出口到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下一步還要拓展德國、法國等歐洲市場。”該公司董事長林士瑩說。
今年荔枝大豐收,鮮果價廉物美,對加工廠商來說是一大利好。不過,大規模的荔枝加工,企業要面臨的壓力還不小。“因為荔枝采收期比較集中,整個產銷期時長就4個月,單個工廠加工量有限,能達到1萬噸以上產能的工廠很少。”何頌偉說,眼下加工規模還無法跟上龐大的荔枝產量。
林士瑩表示,目前荔枝前處理配套設備也還不夠完善。比如,剝殼去核設備效率低,造成了原料浪費。同時,荔枝深加工全產業鏈還沒有完全形成。隨著荔枝酒產量逐年提升,產生的大量果殼、果核等廢棄物,除少量作為有機肥還田外,在處理上給企業帶來了一定負擔。
采前采后結合 消費體驗更新鮮多元
在廣東從化,荔枝品種多達40多個,其中*受歡迎的是流溪桂味、錢崗糯米糍、井崗紅糯、溫泉雙殼槐枝四大品種。盡管如此,北方地區的消費者在市場上見到*多的基本還是妃子笑等耐運輸品種,而像桂味、糯米糍這些特色優質的品種卻很少見(前者爽脆香甜,帶著微微的桂花清香;后者果肉厚實,有濃濃的糯香味。)它們的主要消費半徑,仍局限于荔枝產區。
“普通品種賣到北方,卻能賣出產區優質品種的價格。”陳厚彬說,這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主要是由于荔枝不易保鮮貯運。因此,要讓更多消費者嘗鮮,遠距離荔枝鮮果的低成本、快捷和無損運輸非常重要。
發達國家對果蔬采后保鮮投入較大。“與之相比,我國對荔枝采后處理水平還不夠。常規的保存方法是泡沫加冰,時間一長,冰化了,荔枝就變味了。”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采后處理與保鮮專家吳振先說,荔枝表皮凹凸不平,表面積較大,采收以后極易失水;荔枝收獲正值夏季,病害多,代謝旺盛,鮮果風味很容易變化。如何保鮮,面臨的問題確實很多。
“荔枝保鮮,主要針對的是晚熟品種,以便延長荔枝的嘗鮮期。要通過改良、培育一些耐貯存品種,從源頭降低荔枝保鮮的難度。”吳振先說,遠距離保鮮要靠冷鏈和配套技術。總體上看,荔枝保鮮的發展方向是采前采后結合,即采前提高品質和貯運性,采后利用綜合處理技術保持品質,把盡可能新鮮的果品供應給消費者。
采前采后結合要緊跟市場。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馬愛國表示,未來要通過優化品種結構,發展特早熟和特晚熟優質品種,延長果品上市期,并不斷開發食用、藥用、保健等新品種,實現“圍繞市場種得好”。
可喜的是,得益于物流進步,昔日的宮廷珍果已成為當今尋常百姓家的時令佳果。有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荔枝電商業務增長迅猛,從1.1億元增至2017年的6.8億元。隨著品種改良和冷鏈保鮮技術的不斷優化,消費者將獲得更新鮮、更多元的品嘗體驗,荔枝產業也將越來越“甜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