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浩特太美了,來之前和現在的親眼所見怎么也對不上號哩,民族特色鮮明,文化氣息濃厚,又很時尚現代,綠化還這么好,真是個宜居又宜游的好地方!”正在營盤山生態公園游覽的海南游客陳秀芬,一邊拍照一邊禁不住贊嘆。
站在營盤山上放眼望去,一幅滿目青翠、生機盎然的城市畫卷徐徐展開:寬闊整潔的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各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流光溢彩,碧水如鏡的巴音生態湖畔游人如織,古樸典雅的定遠古城氣勢巍峨,一座座生態公園街心花園蒼翠蔥郁,一處處精巧別致的居民小區坐落于青山綠水間……
與沙漠為鄰的巴彥浩特,過去時常遭遇黃沙“兵臨城下”的窘迫,城市基礎設施也欠賬太多。
“一定要補齊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短板,建設疏朗大氣、舒適宜居、獨具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按照阿拉善盟委、行署對中心城區建設的這一定位,圍繞“山、水、綠、色、線、房、市、路、網、面”10個基本要素,巴彥浩特掀開了城市建設史上嶄新的一頁。
2016年以來,全盟實施城市“雙修”工程90項,總投資約103.9億元,全力推進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布局得以優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日益改善,城市品位逐年提升。如今的巴彥浩特,已然成為一座讓外地游客感到羨慕、本地居民感到幸福的宜居宜游魅力邊城。
大手筆勾勒園林城市——婷婷美景入畫來
記者慕名前往位于巴彥浩特城東、賀蘭山腳下的賀蘭草原。藍天白云下,碧草無垠,鮮花盛開,敖包聳立,彩旗獵獵,昔日沙石裸露、寸草不生的亂石灘,變成了景色宜人、美不勝收的城市草原。微風吹過,綠浪翻涌,花香襲人。
“以前這里除了水庫,就剩下兩座光禿禿的土山了。現在建設得這么漂亮,成了我們休閑踏青*愛來的地方。我和家人經常來這里看看美景,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家住在附近的居民娜仁花笑呵呵地說。
沿著木棧道走進賀蘭草原深處,數十名工人正進行草原修復作業。“賀蘭草原項目規劃修復草原6萬畝,從2016年施工以來,
已經完成了3萬多畝。”正在現場指揮施工的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賀蘭草原項目經理孫學雷告訴記者。
近兩年來,阿拉善盟按照“城鎮園林化、道路林蔭化、院落景觀化”的工作思路,以構建“見林”“顯綠”“露水”的城鎮生態景觀為目標,盟府所在地巴彥浩特發生了由“綠在城中”向“城在綠中”的重大轉變,重點實施了6萬畝賀蘭草原和敖包生態公園、丁香生態園、營盤山城市公園、南田濕地公園4個6000畝生態公園建設項目,以及九龍園、沙生植物園等5個生態公園的增綠提質改造工程。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大綠色化建設力度,通過實施城區防護林、城邊綠地和公園、山體、街景、巷道、社區綠化工程,拓展綠色空間,形成“點、線、面、環”相互銜接的園林城市綠色格局,打造出“城在森林中、人在花園里、行在綠蔭下、樂在芳草間”的美麗環境,讓居民群眾在觸摸綠色中提升獲得感,在享受綠色生活中提升幸福感。
“十多年前我剛來巴彥浩特時,這里只有王陵公園,城市綠地也很少。現在的綠地、生態休閑公園越來越多,我都走不過來了。這城市是越來越美了,能居住生活在這么好的地方,我打心眼里感到驕傲!”老家在甘肅民勤縣的李勇老人深有感觸地說。
從城中心的營盤山、生態園,到王陵公園、老盟委公園、沙生植物園、九龍園,再到東西南北環城路……一路走來,巴彥浩特處處枝繁葉茂、綠意盎然,風姿綽約、楚楚動人。
“一系列生態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和恢復了城區生態環境,也為阿拉善人和外地游客打造了多處觀光好去處和新的旅游景區景點。截至目前,巴彥浩特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1%,綠地率達到35.1%,分別高于國家園林城市標準6.1個和4.1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56.7平方米,高于國家園林城市標準40平方米。”阿拉善盟住建局副局長李紅霞說。
巍巍賀蘭山,傾聽著阿拉善人的綠色誓言,見證著這座大漠邊城新添的每一抹新綠。
大力度提升城市功能——邊陲小鎮靚起來
隨著旅游旺季的到來,開出租車的周俠文師傅每天接送游客都要穿行錫林北路好幾次。“新建的這條路把城區道路和外環路都連起來了,好走不說,還分散了車流量,再不受堵車這份罪了。”行駛在巴彥浩特鎮錫林北路寬闊的6車道上,瀏覽著道路兩側修葺規整的綠化帶,周師傅感到很爽。
從“優化城區道路交通網”入手,阿拉善盟不斷完善城市交通體系,實施了巴彥浩特鎮額魯特大街、雅布賴街、騰飛大道、錫林路等17條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形成了“六橫九縱”環網相聯的城市路網結構,不但提高了城區道路通行能力,還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城市路網不合理、交通擁堵等問題,使中心城市的品質和宜居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巴彥浩特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達到23.12平方米,較2015年增加1.12平方米。
從“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入手,阿拉善盟扎實推進供排水、供熱管網改造和污水處理工程,提高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水平,增加集中供熱面積,鼓勵有條件的小城鎮實施集中供熱。對各旗區中心城鎮加快推進以城市精細化管理為目標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將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和措施由中心城鎮向重點城鎮、周邊蘇木鎮有效延伸。據統計,2017年全盟燃氣普及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和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71%、88%和98%。
這幾天,巴彥浩特鎮居民王春琳一家一直沉浸在喬遷新居的喜悅之中。她家原來居住在營盤山東坡的棚戶區,在棚戶區居民搬遷搖號選房時,王春琳家選到了一個好樓層。
“住進新樓房,房子寬敞了,心里也敞亮了,家里要啥有啥,還有地下停車場,小區環境也很美。”發自內心的喜悅定格在了王春琳的臉上。
秉持改善城區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綜合品質的宗旨,阿拉善盟將城市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與城市拓展區開發相結合,大力實施“安居工程”,圓了一大批居民的安居夢、優居夢。在巴彥浩特,先后實施了健康花園小區、景泰苑小區等12個老舊小區配套基礎設施改造項目;配套完善了城區公交站臺、休閑座椅、垃圾箱、路燈、景觀燈等公共設施;對定遠營古城與古民居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啟動了阿拉善盟“一帶一路”國際雕塑公園建設,打造了“長調交響”“絲路駝鄉”等6組標志性公共藝術雕塑……通過一系列城市基礎功能升級改造項目,有效提升了城市宜居環境和文化內涵,讓巴彥浩特這座邊陲小城變大變靚。
大格局謀劃宜居宜游——城鄉處處美起來
走進距離巴彥浩特鎮不遠的巴彥霍德嘎查,沿著平整干凈的主街巷望去,油路兩旁綠樹成蔭、綠帶環繞,一排排白墻紅頂的新瓦房錯落有致,一盞盞路燈排列整齊,一片片規劃整齊的綠化草坪花團錦簇。居住區一側,400座觀光旅游采摘大棚整齊劃一。
“這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給嘎查帶來的新變化,不僅家家戶戶住上了新居,還實現了全部集中供熱、通自來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寬帶網絡。我們嘎查現在是集大棚果蔬采摘、育苗育種和花卉種植為一體的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示范村,許多游客和城里人都到我們這里來‘鄉村游’呢。”嘎查副書記劉金花介紹道。
走進嘎查的大漠綠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智能溫室,綠樹繁茂,鮮花盛開,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前來觀光的游客馬翠芳感嘆:“這地方真好,綠樹紅花、小橋流水,游玩之余還可以采摘果蔬、欣賞田園風光,太值得一來了!”
宜居宜游,不僅是城市,更重要的是城鄉同步推進。阿拉善盟把宜居宜游城鄉建設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從宜居宜游城市建設向宜居宜游鄉村建設拓展延伸,于2015年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工程。針對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城鄉發展差距較大的實際,將全盟198個嘎查村整合為178個,將209個自然村融合為29個。整合后,從鄉村生態美、環境美、生活美、人文美上統籌謀劃,斥巨資對全盟鄉鎮、嘎查村因地制宜實施了以“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為主題,以改善農牧民居住條件和人居環境為根本的宜居宜游建設,并對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配套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同時,依托城鎮、旅游景區(點)、旅游服務基地、交通主干線等節點,引導農牧民發展休閑度假、田園牧歌鄉村游、生態農牧業觀光游、特色美食牧家游、民俗風情體驗游等新型業態,強勢帶動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使農牧民在宜居宜游鄉村建設和旅游產業復合型發展中實現增收致富。
通過宜居宜游鄉村建設,該盟先后打造出巴彥木仁等10個示范蘇木鎮和希尼套海、巴彥霍德等18個示范嘎查村。在示范的帶動下,如今,全盟所有嘎查村的農牧民都住上了舒適的新居,村容整潔環境美,村村成了旅游點,村村都有旅游亮點。2017年,阿拉善左旗被授予“自治區生態宜居縣城示范旗縣”和“國家衛生縣城”稱號,阿拉善右旗被評為“自治區生態宜居縣城先進旗縣”和“自治區園林縣城”,額濟納旗入選“自治區生態宜居縣城達標旗縣”。
宜居宜游建設,城市和鄉村哪個都不能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