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陽光下,湖南長沙瀏陽市大瑤鎮南山村,樹木蒼翠,果蔬飄香。
進入村中,視線所及,分類垃圾桶隨處可見;空氣中,聞不到污水的異味。這與人們印象里農村“簡易茅廁遍布,垃圾遍地倒,污水滿地流”的環境大相徑庭。
吃過晚飯,村民劉宗明拎著幾袋生活垃圾來到家門口,“易拉罐可進行回收,餐廚垃圾不能回收。”他已經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也親眼見證了“垃圾不落地”帶來的好處:今夏蒼蠅蚊子少了、難聞氣味沒了。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長沙如火如荼推進該項工作。近年來,作為中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全國衛生鎮的大瑤鎮以全域環境整治提升為契機,一體化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專項整治,全面促進美麗鄉村建設,一個綠色宜居美麗家園崛起湘贛邊。
廁所治理
告別旱廁,用上獨立衛生間。
走進大瑤鎮南山村新河小區,這里綠樹成蔭。住在這里的28戶農民全部住進了鄉村別墅。“居住在這里,既享有城市的便利,又不失鄉村的味道。”從瀏陽文家市鎮搬遷到這里的村民邱模全告訴我們。
“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村黨總支書記陳賢禮口中的順口溜,描述了村莊過去的模樣。
“一個深坑兩塊板,三尺石墻圍四邊;夏天臭氣能熏天,冬天冷風心里鉆。”劉宗明對此也感受很深,“那時候,城里人下鄉,情愿憋著也不愿意上旱廁。”
我們在劉宗明的新房內看到,二層的別墅樓上樓下都有衛生間,采用的是水沖式廁所,墻上還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的噴淋沐浴器。“這同城里人的衛生間差不多,想咋用就咋用。”劉宗明笑著說。
據悉,大瑤鎮共有1061戶旱廁需要廢除和改造。全鎮按照統一組織申報、統一使用模具、統一技術施工、統一規范編號的“四統一”要求規范管理。組織“拆廢屋廢旱廁”集中行動5次,出動挖掘機、推土機等260多臺次,分村分片上戶免費服務。目前,大瑤已廢除旱廁213座,改廁340座。
污水處理
一“管”到底確保一河清水。
如果說改廁是個“面子”工程,那么污水處理這個“里子”工程又進行得如何呢?
在新河小區我們看到,一個小屋獨處一角,周邊數個鐵井蓋醒目地鑲嵌在草中,格外醒目。原來農家產生的污水、糞水,全都經過污水管網統一收集進入地下“污水處理廠”。它既不用投放化學藥劑,也不培養生物菌群,更沒有人值守——只要拉上小屋內的電閘,污水立馬變成清水,汩汩地流出。
“化糞池的糞水以及洗澡、洗菜的生活污水經過三級沉淀后,通過泵站提升到這個生態‘污水處理廠’,凈化后的清水,水質達到污水排放一級A標準。經過灌渠,一直流向數百米外的南川河。”陳賢禮告訴我們,他們嚴格按照河長制要求,對南川河進行保護,如今排放到河里的污水全部達標,南川河水質越來越好。“只有從源頭處理污水,才能確保下游一河清水。”
我們了解到,大瑤鎮已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一‘管’到底、一‘站’處理、一體化解決”的農村污水治理模式,即:將農戶廁所、廚房、浴室等產生的生活污水通過污水支管網收集接入村主干管網后,再接入微動力或動力污水處理站,經集中生態處理后達標排放。這樣不僅徹底解決了農村改廁和污水治理難題,也解決了農民肥水還田問題。
垃圾清理
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
新河小區道路兩側看不見雜草,取而代之的是統一的綠化;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傍晚時分,60多歲的村民趙軍安將自家的垃圾分類放在門口的垃圾桶里,“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分類垃圾桶上印著的這兩行小字格外醒目。“可回收的(垃圾)放筐里,剩飯剩菜這些漚得爛的(垃圾)倒進堆漚池,漚不爛的倒進垃圾桶。”老人一面傾倒,一面講解垃圾分類的“竅門”。作為全省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鎮,這種簡單明了的分類方法逐漸成為村民們內化于心的行為準則。
“以前農村人,常常是手里一有垃圾,隨手就往地上扔。”村民趙敬國告訴我們,“現在好了,村里給村民配備了統一的垃圾桶、回收筐。每天上午7時30分,垃圾清運車都會準時出現,集中清理后,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進行集中清運。看著村子的環境越來越好,我們打心底里高興。”
據悉,大瑤鎮今年還啟動了5個垃圾分類示范村創建,已召開入戶宣傳會56場,添置垃圾回收車47臺,分類垃圾桶10134個,投入120萬元完成了5個村垃圾分類分揀中心建設。
如今,瀏陽市大瑤鎮正朝著垃圾分類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目標穩步前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