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值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年中*熱的季節。沿寧夏中部干旱帶一路北上,昔日大片大片裸露在太陽下的草原如今被一片細細的綠意取代,為黃土高坡平添一抹秀美。經過15年的禁牧封育,特別是8年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以下簡稱“補獎政策”)的實施,全區草原植被蓋度比禁牧前提高18.5個百分點,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51億元,比禁牧前增長4.2倍,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補獎政策實施以來,已落實禁牧補助資金20.6億元,受益農戶42萬戶。
寧夏天然草原面積3149.23萬畝,是寧夏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和黃河中游上段的重要生態保護屏障。上世紀60年代,由于氣候變化、長期過度放牧、亂采濫挖亂墾等原因,約有9成左右的天然草場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退化、沙化。從2003年起,寧夏實行全境禁牧封育,讓天然草原“休養生息”。特別是2011年實施補獎政策以來,草原生態得到明顯恢復,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積逐年減少,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嚴重沙化草原面積較禁牧前減少60%,草原多樣性指數、物種豐富度、均勻度分別比禁牧前提高了15%、22%、45%。
禁牧封育不僅染綠了片片山丘,也讓農牧民的錢袋子實實在在地鼓了起來。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太陽山鎮巴莊村,黨支部書記曹桂成介紹,作為生態移民區,巴莊村昔日沙化嚴重,風吹沙子跑。如今,國家實行草原生態保護禁牧封育政策,通過補播改良,草原植被不斷恢復。禁牧封育前全村養羊量不到1萬只,2017年底全村羊只飼養量達到2.5萬只,*峰時達到3萬只。全村草產業如今達到1.2萬畝,養殖業占到了農民收入的40%以上,實現了草原保護與畜牧業發展的雙贏,日子*比*好。
在同心縣韋州鎮慶華村,補獎政策實現全村1302戶農戶全覆蓋。“補助的錢讓我們發展養殖業有了基本保障。如今全村肉牛飼養量達到3120頭,比實行禁牧封育前的200頭翻了十幾倍。”農戶丁學平翻開自己手中的“一卡通”告訴筆者,“每年五六月份,2000元草原生態保護禁牧補助款就到賬了。”這些年,自治區不但按時給農戶發放草原生態保護禁牧補助,而且將草原生態保護績效獎勵資金主要用于草畜產業發展,采取“見犢補母”辦法,扶持農戶發展肉牛產業,真正讓農牧民得到了實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