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寧夏固原西吉縣將臺堡鎮牟榮村育苗中心,辣椒、芹菜、茄子、甘藍等蔬菜苗發放基本結束。為了不浪費土地,大棚里緊接著開始定植生產。監控中心,工作人員謝毅正在實時監控溫棚內溫度、濕度情況,并對大棚內務工人員正確操作規范隨時進行指導。這套監控系統給育苗中心帶來了技術性改革。
四十年前,人們怎么也不會想到這樣的一幕竟然會出現在固原大地上!如今,固原農業產業會在“特”字上做出了大文章。
上世紀八十年代,包產到戶政策的實施,很快解決了群眾的吃飯問題。可是沒有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仍然延續玉米、莜麥、蕎麥、糜谷等傳統作物的種植,經濟收入沒有實現突破,發展遲緩。
窮則思變。彭陽縣紅河鎮友聯村劉溝組群眾努力創新求變。1983年彭陽建縣以來,劉溝組村民看準了距村子不到1公里的劉溝水壩,農戶自發試種露地蔬菜,扈志武就是*個“吃螃蟹”的人,在這片土地上施展拳腳,總結傳統種菜方法,引進先進技術,逐漸成了村民公認的能人。
從大田種植到小拱棚,從水泥拱架棚到如今的日光溫室,友聯村蔬菜種植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并帶動紅河鎮蔬菜產業走上了規模化發展之路。如今,紅河萬畝休閑觀光旅游現代農業示范帶涉及寬坪、什字、上王、韓堡、友聯等7個村。
視線轉到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姚磨人歷來有種菜的傳統,2012年原州區在彭堡鎮打造2500畝冷涼蔬菜基地,原州區*個冷涼蔬菜基地建成,讓蔬菜產業成為姚磨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第二年,姚磨村成立瑞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在毗鄰的閆堡村建成原州區*萬畝冷涼蔬菜基地,當年帶動群眾增收400余萬元。
王繼強,西吉縣火石寨鄉沙崗村村民,從打工族干到了工廠廠長,他卻在家門口開始育種馬鈴薯。2010年,王繼強成立了火石寨鄉馬鈴薯種薯培育專業合作社,想把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說干就干,王繼強流轉了6000畝土地,挨家挨戶勸說、手把手教村民科學種植“青貯9號”馬鈴薯,得到了村民的肯定。當年,原本畝產2000斤的土地產了6000斤,村民喜上眉梢,信服了王繼強的科學種植法。一路走來,合作社已先后帶動562戶村民致富。
如今,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冷涼蔬菜、馬鈴薯發展規模逐漸擴大,銷往全國各地,成為大眾餐桌上的綠色食品。近年來,固原馬鈴薯、胡麻油,彭陽紅梅杏等特色種植業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進一步推動我市特色種植向好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