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是一位農民工,憑著吃苦耐勞的勁頭,經商致富,小有成績。
他,現在是一名村支部書記,流轉千畝灘地,打造黃河風情園、成立合作社、辦采摘節,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被稱為“農民工書記”。
他就是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崔寨街道周孟村黨支部書記孟憲華。
孟憲華自2014年11月任周孟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以“支部+”為引領,組織成立了“濟陽辛迪加農業合作社”,創辦起了“周孟黃河風情園”,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累計用工量達到12000工時,直接為群眾帶來了60余萬元的經濟收益。
孟憲華1994年到濟南打工,經過長時間的奮斗,逐漸成為年入百萬的老板。本可以衣食無憂的在市區過城市生活,但是在*與家鄉人的交流中,他得知鄉親們仍然是靠天吃飯,收成寥寥無幾。他聽說后,放下手中的生意,多次驅車回村走訪、查看,發現鄉親們生活果然未有太大起色,與河對岸的濟南市區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讓孟憲華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
“在外打拼多年,多少干出了點成績,一定要回來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讓這個小村徹底變個樣兒!”隨后,他毅然放棄了城里優越的生活,只身一人回到家鄉,決心以實際行動帶領家鄉父老共同致富。
2014年底,通過村“兩委”換屆,他回到家鄉周孟村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由于孟憲華長期在濟南做生意,初任村支部書記時,對村里的情況了解不是很多。所以當時的他雖有帶領群眾致富的激情,卻又有一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
為拉近干群距離,盡快進入工作狀態,他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2015年,他自掏腰包拿出3萬元,為村里裝上了路燈;購買了音響設備,從本村選拔“舞蹈老師”,教群眾跳起了廣場舞;同年,他與村“兩委”成員商討決定舉辦村級春晚,大年二十八晚上,由村民自編自演的周孟村春節文藝晚會順利舉行,至今已連續舉辦三屆,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正是這些小事,讓他找到了通往群眾心窩子的康莊大道。
當上了支部書記,孟憲華發現一個人的力量還是有限,應把整個班子調動起來,群策群力,共謀發展。他下定決心,狠抓基層黨建和班子建設,在他帶領下的村“兩委”對村民主議事制度和村干部坐班制度等進一步補充完善,嚴格落實“開門辦公”制度,實行“451”村級工作法,定期召開村“兩委”成員例會、主題黨日活動,抓實“三會一課”制度。同時,孟憲華經常與村班子聚在一起拉家常、討論村集體經濟發展等問題,將村“兩委”擰成了一股繩,做到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激發了周孟村黨支部的新活力。
周孟村是個僅有890口人、1300畝耕地的小村。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周孟村搬遷到黃河灘外。河灘里的村莊舊址被村民們開墾出來,一直由各家各戶零散耕種,土地沒有得到根本治理和有效開發,畝均收入常常在700元上下打轉悠。孟憲華通過不斷的走訪調查,對河灘里這上千畝的土地打起了“主意”。2015年4月,在村“兩委”多次討論后,決定以“支部+”為引領,成立合作社,在黃河灘里發展現代農業。
他利用國家政策,對這片黃河灘地進行流轉,以股份制形式創辦農業合作社。依靠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模式,搞好灘地綜合開發,發展高質高效農業,讓這片貧瘠的土地生金長銀。經過宣傳,在灘里擁有土地的50戶村民紛紛以土地入股,組織成立了“濟陽辛迪加農業合作社”,以每畝850元的價格,將灘地向合作社流轉,在這千畝河灘上創辦起了“周孟黃河風情園”。
合作社通過流轉把土地集中起來后,隨即進行科學規劃、大規模綜合治理,對起起伏伏的灘地予以推平,建方整畦,統一規格布局。在田間地頭鋪設了地下供水管道,地上配套了噴灌設施;在黃河岸邊打了機井,新上了3臺水泵,讓所有的園內作物都能及時喝上甘洌的黃河水。治理到這個程度,光投資就已達到180多萬元,這其中,孟憲華本人就出資100多萬元。
如今,合作社已流轉土地1500余畝,其中種植果樹150畝,林業種植50畝,有機菜地100畝,大型農作物種植300畝,剩余土地正在持續規劃中。如今,投資50萬元的生產路已施工完畢,郁郁蔥蔥的園區,成了名副其實的“省城后花園”。他們根據時令,先后組織了“甜杏采摘”“蔬菜采摘”等游園活動,吸引了一批批的省城市民前來觀光旅游,給村里留下了大把的鈔票。
合作社開始運營之后,既解決了村里進城的農民工兩季農忙回來耽誤掙錢的問題,又讓在家的老人和婦女實現了“家門口”掙錢的夢想。看著群眾們的錢包鼓了起來,孟憲華干事創業的信心更足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