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馬鈴薯事業的發展經歷了幾代人的付出和努力,才有了今天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的成立。作為馬鈴薯人要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堅定目標,要從大局、全局認識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的使命和責任。”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NECTAR)成立并揭牌,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如是說。
我國每年薯類種植面積超過1.5億畝,薯類產業的發展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的成立,將為薯類產業注入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糧食是事關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薯類作物則是糧食作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薯類生產和科研創新。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將推動馬鈴薯等主食產品開發作為一個重要內容;2016年2月,原農業部正式發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指導意見》。
在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上,屈冬玉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馬鈴薯主食化戰略,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事關糧食安全、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依靠科技創新,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農科院,圍繞馬鈴薯和甘薯的相關研究一直在推進當中,并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為國內薯類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是在整合中國農科院在馬鈴薯和甘薯領域研究力量基礎上建立的一個*薯類作物研究公共平臺,采用“小核心、大網絡”組織方式,通過整體布局、任務牽引、協同創新、項目驅動等方式實現聯合集成、交叉研究與綜合提升。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表示,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農科院賀信“三個面向、兩個*”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支撐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實施的重要行動,也是創新農業科研國際合作機制、推進協同創新的重要嘗試。
屈冬玉強調,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要加強與國內外各級研究機構的融合發展,整合優化相關科技、人才和平臺條件等資源,開展遺傳育種、種植、加工等薯類全產業鏈研究,做好薯類中心發展規劃,促進中國從薯類生產大國變成薯類產業強國。
他希望,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要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國際化人才和技術培訓;要注重薯類營養價值開發和飲食文化建設,引領群眾健康消費;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助力薯類產業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要重視薯類研究人才培養,建設一支專業過硬、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隊伍。
優勢力量集結 發揮應有作用
“中國農科院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成立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是整合和加強全國的薯類研究力量、促進薯類全產業鏈發展的重要舉措。”屈冬玉說道。
據悉,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直屬中國農科院,依托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管理,為非獨立法人單位。中心在領導小組指導下開展工作。領導小組由部、院及相關研究所領導組成。薯類中心下設9個專業研究室,由中國農科院多個相關創新團隊組成,具體承擔落實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的國際合作、創新研究、決策咨詢、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等任務。
其主要任務是,優化整合薯類作物科技資源,開展薯類作物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支撐我國薯類作物產業發展;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薯類作物科技研發與成果展示平臺;開展國內國際合作研發和交流,對接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促進研發成果在亞太地區以及“一帶一路”國家快速應用,推動我國薯類科技“走出去”;建成薯類作物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和學術交流中心,提升我國薯類作物持續科技創新能力;探索建立一種新形勢下高效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力求科技創新活動效率*化。
唐華俊表示,中國農科院將整合全院優勢力量支持薯類中心工作,在薯類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中發揮出應有作用。
首先,加強協同創新。構建跨學科、跨部門、跨區域的協作平臺,加強薯類遺傳育種、種植、加工等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推動我國薯類科研水平再上新臺階。其次,加強國際合作。在與國際馬鈴薯中心已有良好合作的基礎上,擴大與各有關國際薯類研究機構合作,推動薯類技術和產品“走出去”。再次,加強人才培養。依托中心集聚國內外本領域、本學科研究人才,選派青年人才到國外*薯類科研教學機構學習訪問,吸引專家學者來中心開展合作交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國際性薯類研究隊伍。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表示,國家薯類作物研究中心的建立有助于充分發揮中國農科院在薯類作物研究方面的集團優勢,建立一種新形勢下高效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組織模式,更好地為國家的馬鈴薯主食化戰略提供技術支撐,并成為我國對接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工作的窗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