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畝田,單純種植水稻畝收益不足1000元。如何讓有限的耕地產出更大效益?新疆博樂市小營盤鎮塔翁哈木爾村采取“稻田+N”綜合種植養殖新技術模式,水稻季實施“一田多用”,除了出產稻米,還能讓農田里“長”出魚和鴨,每畝田的收入能達到3000元。
8月5日,在塔翁哈木爾村水稻田里,連片水稻隨風泛起綠浪。稻田壟溝邊水流淙淙,里面草魚、鯉魚在游弋覓食;而另外一片稻田中,一群鴨子歡快地在稻田里自由穿行,展現出鴨子與水稻共棲的和諧景象。村黨支部書記簡江勝拿起漁網朝水里探去,用力一推再提起,幾條活蹦亂跳的魚便進了網。
塔翁哈木爾村有6000畝耕地,村民一直有種水稻的習慣,但傳統的稻田種植模式由于產量低、收益不高,漸漸被種植其他作物替代,2000畝的水稻田到去年只剩下不到300畝。去年,博樂市林業站“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進駐該村,結合村種植結構、習慣和水塘多的實際,推行“稻田+N”共作模式生產技術,引導水稻種植大戶劉昌鼎流轉1200畝農田,并幫助成立了泉水溝水稻合作社,主攻生態大米種植。在經過一番研究和請教后,劉昌鼎將稻田養魚養鴨作為試驗項目之一,去年試驗了300畝,畝收益達3000元,今年擴大到1950畝。
簡江勝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傳統稻麥連作模式的每畝純收入在1000元左右,而稻魚鴨共作模式除去成本后,每畝純收入在3000元左右,一畝田平均多收2000元。“相比傳統的種稻與養魚養鴨各自為戰模式,稻魚鴨共作的水稻產量確實有所降低,但品質卻大為改善,所以銷售價格會比普通稻米高,加上售賣魚、鴨的收入,一季稻魚鴨共作的收入要增加不少,城里不少酒店和餐館慕名來村里采購。同時,鴨糞還田也恢復和保持了土壤的肥力,還節約了人力成本。”簡江勝說。
“稻田綜合種養可有效節約水土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明年還將嘗試稻田養螃蟹,實現稻魚、稻蟹、稻鴨的三贏,同時興辦大米加工廠、食品廠,注冊商標,實現對水稻生產的各個環節*性打包,以實現生態富農。”駐村工作隊隊長、*書記尚建寶說。
塔翁哈木爾村只是博樂市推廣“稻+N”生態綜合種養模式的一個村子。今年以來,該市以產業扶貧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在貝林哈日莫墩鄉等地發展“稻+魚、稻+鴨”及“稻+螃蟹”生態工程共計3100畝,據測算,水稻種植戶戶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