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廣州市各級農業部門組織開展農產品檢測236.1萬份,總體合格率99.9%,農業部及省對廣州抽查產地農產品合格率均達到*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市銷毀不合格農副產品約1萬公斤。目前農產品生產較為粗放,農藥施用量和施用次數多,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需要繼續加大監管投入。
8月9日,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于紹文率執法檢查組,對全市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情況開展執法檢查。
農產品源頭可追溯
執法檢查組來到番禺區一個“蔬菜工廠”,綠油油的“上海青”長在PVC水管上,一排排鋪開蔚為壯觀,仔細傾聽發出陣陣水流聲,卻看不見一捧黃土。
近年來,無土栽培技術備受企業追捧,其經濟效益完全超過傳統種植業。據廣州稼源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程素欣介紹,傳統蔬菜一年收5~6茬,每畝約4000~5000斤產量;“蔬菜工廠”不受外界氣候影響,一年能收13茬,每畝起碼有6000斤產量。
如今,該企業一年蔬菜產量就達到了8.2萬噸,約70%銷往了廣州市內,種植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如何保證高產量蔬菜的安全?程素欣表示,無土蔬菜隔絕了土壤重金屬污染、安全系數較高,另外,企業已納入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每一包蔬菜都要貼二維碼,“掃一掃”可知“前世今生”。
記者掃碼發現,每包蔬菜可以追蹤其生產廠家、種植位置,甚至連企業負責人的名字、聯系方式都有,農產品源頭可追溯,責任亦可追究。據了解,廣州已建立蔬菜質量安全溯源系統,已有2500萬份張貼農產品標識的產品銷往廣州各大流通市場。
自動生成電子銷售臺賬
在黃沙水產交易市場,每個檔口都張貼了二維碼,就連商家開具的購貨憑證小票上也有。只要“掃一掃”,市民即可獲悉該檔口的營業執照、各類產品的快檢信息、監管記錄等。
市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市食用農產品溯源云平臺于去年7月投入使用,目前已投入270萬元,目前只針對水產品,接下來再逐漸推廣到其他農產品。截至今年8月,該平臺已覆蓋白云、天河、越秀、荔灣、海珠、番禺、南沙7個區,共計16個農貿批發市場,已有1000個以上的商戶(檔口)使用該系統上報溯源數據。
商戶每次進貨、出售,都需要在該平臺上傳相關數據,自動生成電子銷售臺賬。一旦隱瞞進貨情況不上傳或少上傳,與出售數量不相符,則系統將會顯示庫存不足,無法生成并打印小票,進而影響正常銷售。據悉,相關主管部門亦可通過該平臺實時掌握各市場商戶的上報情況,一旦過久未上報,系統將會進行提醒警報,工作人員的監管檢查將更具針對性。據透露,由于相較于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商戶的產品種類與銷售模式更為復雜,目前該平臺在部分農貿市場進行試點,之后會在全市推廣。
產業化程度低
農藥用量增加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馬曙表示,廣州多年沒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但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監管方面的財政投入仍需增加。一方面,廣州屬于亞熱帶氣候,種植作物病蟲害容易發生,而且很多種植品種是一年多次種植,土地很少休耕,因此農藥施用量和施用次數要比北方地區要多。
另一方面,廣州農產品產業化程度低。比如全市常年蔬菜面積保持約52萬畝,其中超過40萬畝是由規模“小而散”的菜農經營。上述菜農約29萬戶,占蔬菜生產主體的97%。從業者安全責任意識薄弱,隨便改動用藥范圍、超劑量施藥的現象仍有存在。
另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已經10多年沒有修訂,對散戶生產銷售不合格農產品沒有相應的處罰規定,給執法帶來一定的困難。
立案查處908件
罰沒近600萬元
按照相關規定,一旦發現農副產品質量不合格,將就地下架并銷毀。據市食藥監局食品市場處副處長王中立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市共銷毀農副產品約1萬公斤,“每一筆銷毀都會記錄在案。”
另外,廣州還開展了打擊“瘦肉精”等專項整治行動,2017年以來,僅全市各級農業部門立案查處案件908宗,罰沒金額583.78萬元,移送司法機關案件45宗。
廣州正不斷加大農產品的監管力度,特別是在菜市場銷售方面,據王中立介紹,目前全市菜市場都設有一個檢測室。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