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生命線”,產業興則脫貧快,產業強則脫貧實。近年來,臨河區依托資源優勢,創新思路,以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為抓手,高標準建設了鮮農萬畝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區、萬畝富硒小麥及麥后復種科技示范園區、萬畝甜椒高產高效科技示范園區等產業園區,走出了一條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新路子,生態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持續升溫、亮點紛呈,實現了生態改變面貌、產業帶動增收,讓更多貧困群眾鼓起“錢袋子”、摘掉“窮帽子”。
近日,記者走進臨河區烏蘭圖克鎮東興村鮮農萬畝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區,只見一個個大棚內黃瓜、柿子等長勢喜人,一派豐收景象。一座大棚內,技術員任龍正在給承包戶唐瑞霞講解黃瓜培育技術。唐瑞霞是臨河區城關鎮繼光五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年前她丈夫去世,生活較為艱難。她在產業園區內承包了1棟溫室大棚種植黃瓜,通過向技術員學習種植技術,種植一茬黃瓜可純收入2萬多元。“公司育苗發放給我們農戶,等黃瓜成熟了我們再交給公司統一賣,不愁銷路、不愁價格,還有技術員免費為我們解決種植技術方面的問題,比自己種大田省心多了!”唐瑞霞說。
“從去年開始,公司陸續為12戶貧困戶每戶提供大棚1棟,政府產業扶貧項目補貼9000元,公司減免剩余9600元。公司還提供種、產、銷以及技術指導一條龍服務。”內蒙古鮮農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敏說。據悉,鮮農萬畝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區全面推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品牌化銷售,與周邊農民形成了密切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農企雙贏。
近年來,臨河區委、政府采用“政府+企業+農戶”模式實施產業扶貧項目,通過發展設施農業,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今年,在鮮農已建園區的基礎上,又推進社會化扶貧產業園區建設,搭建起70棟溫室大棚,用于1065戶、2292名貧困人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積極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入園就業,助力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同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的主要措施,實施“基礎提升、托管代養、帶資入股、社會幫扶、合作幫扶、科技幫扶、自主增收、自辦增收、自創增收”九大產業扶貧工程,助力脫貧攻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