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河南安陽林州市,山多坡廣,滿眼看到的是土薄石厚、干旱貧瘠。如今的林州,山還是那山,坡還是那坡,看到的卻是滿目蒼翠、綠意盎然。
這些巨變,得益于林州市打開了思想解放的總開關,先后拿出4000萬元專項資金,因地制宜扶持坡地鄉鎮發展經濟林、中藥材、小雜糧及畜牧業等“坡地經濟”,并將其作為產業創新、城鄉統籌、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使昔日的荒山荒坡變成了果園藥田,催生了農業生態旅游和特色農產品加工,富民效應、生態效應、社會效應也日益凸顯。
坡地經濟不僅改變了林州幾十年的種植結構,而且開啟了林州農業綠色發展的新時代。
盛夏,站在林州市東崗鎮下燕科村的南坡上,漫山遍野的核桃樹郁郁蔥蔥,樹枝上猶如乒乓球大小的青皮核桃隨風搖曳,長勢喜人。而就在5年前,這里還是一片亂石坡地。
林州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其中山坡、丘陵占86%,林地面積160萬畝,素有“七山二嶺一分田”之稱。山坡土地貧瘠,糧食作物產量低,群眾只能望山興嘆。
2013年,林州市吹響了讓“坡地”生金的號角,發展坡地經濟,在“山坡”上做好增收大文章,讓坡地變成了一座座“綠色銀行”,也點燃了山區致富的希望。
“坡地”也能生出“金蛋蛋”
坡地,在久居大山的林州人看來,土壤貧瘠、水源缺乏,真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山區正常年份種植的小麥,畝產僅有五六百斤,遇到干旱災年,甚至可能絕收,投入大、收益少,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了種糧,不少崗坡地都撂了荒。
“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不能非從石頭縫里要糧吃。”5年前,林州提出了“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坡地經濟”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思路。
“坡地資源一直都在,我們只不過是將這些潛在的‘礦藏’挖掘了出來。”林州市委書記王軍將發展坡地經濟形象地比喻成“挖礦”。
近年來,茶店鎮政府將茶店8000余畝坡地集中流轉,農戶不僅每畝每年可獲600多元的租金,還能被優先安排務工。
思源觀光農業植物園占地1000余畝,曲徑通幽,一步一景,皆是就地取材,依山而建,農家的石磨坊、窯洞讓游人流連忘返。
“在農村有親人、有土地,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茶店鎮翟二井村支部書記王留根說,返鄉投資這個項目,一是看好茶馬古驛道菊花觀光帶的優勢,二是想回報家鄉,“外出打工千般好,不能照顧小和老,讓父老鄉親不出村就能把錢賺,我就心滿意足了。”
坡地經濟富了鄉村,也綠了荒山,實現了生態發展、綠色優先。
橫水鎮和石板巖鎮因地制宜打造冬凌草茶和黨參生產基地,帶動保健品和藥品深加工產業發展。
東崗鎮是核桃和花椒之鄉,近年來該鎮規劃了經濟林發展布局,發展核桃林坡地3.1萬畝,花椒林坡地8000余畝,政府在全鎮核桃林管理上實現了集中技術培訓、中耕灌溉、整形修剪和病蟲害防治,讓坡地處處生“黃金”。
林州市萬寶山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東崗鎮萬畝生態示范園,間種2000畝的優質核桃和500畝油用牡丹,加上間作的谷類、豆類、紅薯等小雜糧,一畝地收益可達1萬元以上,當地群眾種植核桃等經濟林的熱情一年比一年高漲。目前,東崗鎮的坡地上已經栽下核桃林4萬多畝,相當于儲備了一個巨大的“綠色銀行”。
讓山貨打上印記走出深山
環境優美的坡地,長出了沒有任何污染、無添加劑、原生態的優質核桃、花椒、山楂、小米、菊花……如何讓其走出大山,讓消費者喜愛山里產出的優質“土特產”?
林州市大力實施品牌戰略,著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以企業帶動農戶開展標準化農業生產,努力為群眾鋪筑一條“林業惠農、林業富農”的特色農林產業發展道路。
該市先后成功申報東姚洪河小米、東崗核桃、東崗花椒、茶店太行菊等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打造了東姚小米、太行菊、林州花椒等一系列農產品品牌,實現了產品升值。
劉迷存的家鄉北坡村和洪河村一帶地處富鉀區,盛產優質谷子。他在扶貧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利用這一獨特的資源成立了東姚洪河米業有限公司和宏鑫洪河小米專業合作社,“東姚洪河”商標還獲得了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近年,他通過土地流轉,與10多個村的2500戶農戶簽訂了谷子收購合同,帶動群眾共同致富。
目前,林州市先后培育壯大了4家省級龍頭企業和30多家市級龍頭企業,全市龍頭企業年產值達32億元,輻射帶動15萬余戶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和綠色發展,一個規模巨大的綠色產業集群正伴隨坡地經濟茁壯成長。
坡地風景融入全域旅游
隨著坡地經濟發展,原本的荒山坡演變成了花果山、觀光園。林州市10多個鄉鎮,已初步形成“一鎮一品”“一品多片”的塊狀格局。特色農田風光,吸引不少生態游、體驗游的游客。
如今茶店鎮菊花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并創辦企業生產、加工開發“太行菊”品牌茶葉系列產品,不僅綠化了山坡,還富裕了山民。茶店鎮也被評為河南省首批*美宜居小鎮,成為聞名遐邇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畫鄉村,每年到這里游覽、拍照的游客絡繹不絕。
姚村鎮引進薰衣草莊園,與紅、綠、藍三色旅游相映成趣,已成為不少新婚佳偶度過浪漫時光的*,還帶動了薰衣草化妝品產業。
南部原康鎮以牡丹種植帶動了旅游生態園的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截至目前,林州市的“坡地經濟”已初具規模。全市共種植中藥材22.5萬畝,核桃11.6萬畝,優質小雜糧15萬畝,其他經濟林0.8萬畝,新建擴建各類規模養殖場1200個,養殖戶總數達到7196個,畜牧業產值達到31億元。
村民們的“搖錢樹”“綠色銀行”,也給太行山腳披上了一層彩色外衣,催生了農業生態旅游和休閑觀光“農家樂”旅游。目前,林州全市“農家樂”數量已超過580家,年營業額達2.3億元,帶動1.5萬人脫貧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