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明理處事”“和睦友善勤儉自強”“家和萬事興鄰里互幫助”……6月25日,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梁村鎮和睦王村的68戶,戶戶掛起了家風牌。雖然家風牌內容有異,但都是正能量滿滿,家風及“愛集體、正德行、睦鄉鄰、重修養”的村訓,成為村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家風牌是一種督促。“從前都不注意家風建設,現在貼上了家風牌,和其他戶也有競爭了,門前要是臟了一定會*時間去打掃,遇人需要幫助時,一定會*時間伸出援手。”村民李明君說。
提及村訓、家風建設,和睦王村黨支部書記殷慶波感慨頗多。同人有綽號一樣,和睦王村之前也有個綽號——“人命王”,意思是歷史上村民矛盾較多,打架斗毆時有發生。村里有這么個綽號,誰都不光彩,后來村風好轉,就改成了“和睦王”。家風正,才能民風淳。為了提升村子的精氣神,殷慶波開展“整風”運動,各戶上報家風內容,村里統一制作牌子,掛在大門口。
和睦王村的家風建設是聊城市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可以深刻地體會到聊城的一系列積極探索:以“村容村貌有變化、鄉村文明有提升、生活方式有改變、鄉村文化有發展”為目標,充分挖掘傳統文化,注重以文化人,推進文化惠民,以文化振興推進鄉村振興,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全市鄉村保潔人員達到1.8萬人;建設鄉村文明行動示范鎮41個、示范村330個;建成農村道德講堂和鄉村儒學講堂2000多個,累計舉辦各類活動1萬余次,參與人數達400萬。
孝德文化凝聚鄉村精氣神
“我覺得,孝順是做人*基本的品質,孝順父母、公婆天經地義,這是我們家由來已久的家風。”不久前,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龐莊村舉行了盛大的好家風表彰活動,龐莊村公認的好兒媳史玉乾在領獎臺上激動地介紹。史玉乾等6戶村民,不僅披紅戴花上臺領獎,還得到了當地書法家專門為她們量身定制的家風楹聯。
“家和萬事興。”這是龐莊村黨支部書記龐慶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我剛上任時,有時*要跑好幾戶人家調解糾紛。后來,村委會決定通過評選‘好媳婦’來引導好民風、好村風。”如今,龐莊村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好媳婦”們的影響帶動下,積極爭當鄰里和睦、孝敬老人、遵紀守法的表率,尊老愛幼、互幫互助已蔚然成風。
在高唐縣茶棚村委會辦公室,記者看到了《高唐縣梁村鎮茶棚村新村規民約》。茶棚村多年前就制定了村規民約,后來不斷完善,從起初的幾條,發展到現在的9大類20多條。內容涉及村委會責任和義務、村民責任和義務、依法治村、移風易俗、孝老愛親等多個方面,可謂面面俱到。
村黨支部書記徐清明介紹說,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村規民約也與時俱進。經過大家集思廣益,在原有9大類內容的基礎上,又新增一條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村規民約內容,將生態美、環境美、心靈美“三美”寫進新修訂的村規民約,干部群眾人人叫好。
“鄉村的好環境,需要人人自覺維護。大家都按照這個新修訂的村規民約去做,我們茶棚村的環境會越來越好,老百姓的日子會越過越甜!”村民鐘連菊喜滋滋地說。
聊城市文明辦副主任姚清昌介紹,近年來,全市以“學雷鋒,做山東好人”活動為總抓手,全面啟動“聊城好人”推薦評選,突出“群眾評、評群眾”,在農村廣泛開展身邊好人、好婆婆、好媳婦、好村民評選等活動,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農村群眾。深入開展“四德工程”建設,在村莊建立了善行義舉“四德榜”和農村道德講堂,突出孝敬、節儉、誠信三個重點,探索開辦了“鄉村儒學講堂”,開展村風村訓、家風家訓、孝老愛親等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開展“新農村新生活”培訓教育,倡樹文明新風尚。
民俗文化打造鄉村記憶名片
花海綠廊、向日葵迷宮、文化墻、景觀池塘、異形大棚、五彩廣場、親子樂園、萌寵樂園、古村游覽……在高唐縣姜店鎮西郭村,一系列以鄉村記憶為主調,展現古老黃土民俗文化的“民俗”“民風”“民趣”特色項目令人眼前一亮。
“我們不照搬城市套路,尊重鄉村特色,遵從鄉村社會發展規律,切實保護好傳統鄉村風貌,促進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姜店鎮黨委書記劉泰東向記者介紹。
西郭村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致力于民俗文化開發、特色鄉村文化旅游培植,全面打造“魯西民俗文化村”。他們依托村莊的村落建筑、民俗文化底蘊,在村內延伸看點,打造建設了西郭村地標、“御花大道”、二十四節氣廣場、農耕廣場、黨建文化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墻等,融合文化旅游元素,以鄉村傳統農耕文化為基礎,統籌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的一體化發展,打造獨具魅力的鄉村民俗旅游村落,使西郭村的民俗文化提檔升級,既凸顯了特點,又帶來了更高的效益。
在東阿縣高集鎮漸莊村,村道兩邊的文化墻上,論語故事和大大的“恭”字格外矚目。如今,高集鎮12個村莊根據各自的村風和歷史故事,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觀。高集鎮黨委書記喬文軍介紹,為打造特色文化鄉村,高集鎮組織各村廣泛尋找高集鎮歷史文化、人文古跡信息,深入挖掘各類文化資源,搜集各類民俗信息60多條,對設計風格、建筑特色統一規劃,結合地形地貌,設計了7處景觀節點,布置景觀石28座,打造高集鎮特色風景名片。
高集鎮做的不僅僅是構建起獨特的鄉村文化景觀,還依托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了文化內涵。省級非遺“高集馮氏鍋餅”,有“高集皮子程樓貨”之稱的高集豆腐皮……享譽八方的美食背后,是高集鎮的傳統文化。這些都成為鄉村文化的閃亮名片。
聊城市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特別是加大了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高校、小學開展設立非遺教室,開設非遺課堂;資助部分機構人員傳習經費,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人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活動。同時,更加注重與自身的歷史特色相聯系,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舉,充分展現新時代農村地區的精神風貌。
傳統文化撬動鄉村振興新動能
走進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莊村,記者看到,這里家家戶戶都擺滿了雕刻葫蘆,大葫蘆、小葫蘆、亞腰葫蘆、長柄葫蘆……各式各樣的葫蘆隨處可見。
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在宋代就已經很流行。“多虧了把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來,現在我們把工藝葫蘆銷售模式和互聯網結合起來,每天銷售量都很多。”村民郝洪燃笑著介紹。
郝洪燃是路莊村*早經營葫蘆生意的村民。2001年,他建起了自己的葫蘆加工廠,走向了產業化發展之路,目前他經營的工藝葫蘆大約有100多種。
在路莊村,從葫蘆零散種植、加工,到產銷形成了一條龍的產業鏈條,路莊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葫蘆村”,是全國*的葫蘆產品集散地。東昌府區也入選中國葫蘆(文化)之鄉,其中堂邑鎮葫蘆種植面積約8000畝,葫蘆的產量占到全國的70%以上,年產值超過6億元。初具規模的葫蘆加工廠20家左右,家庭作坊近500家。
臨清市松林鎮松林村素有“農民國畫村”之稱。臨清市厚重的運河文化,孕育了松林國畫,在運河衰落百年之后,松林國畫仍然綻放著藝術光華。松林村大力發展這一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并且在市場上逐漸拓展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文化產業。張榮海向記者介紹,現在村里的畫作年銷售額都達千萬元以上,訂單不斷,周鴻舜的20米實地寫生水墨畫《太行山》長卷,以磅礴的氣勢和深邃的思想征服了觀眾,被人以4萬元買走;康均慶7米長的國畫《枯木逢春》,被美國油畫家湯姆以6萬元買走。國畫產業的發展,激發了松林村村民學習國畫的熱情,上至70歲的老人,下到八九歲的孩童,幾乎人人翰墨,戶戶丹青。目前已有300多名農民脫穎而出,熟練掌握了國畫的創作技能。
在聊城市采訪記者感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不僅要把傳統留住、把文化留住,更要讓傳統文化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振興具有生動氣息的新鄉土、新農村,才能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讓*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目前,聊城市已舉辦了11屆中國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葫蘆文化節,促進了葫蘆事業的壯大發展和廣大葫蘆種植加工農戶的致富;舉辦了11屆阿膠滋補養生文化節,倡導和弘揚了中醫養生文化。
同時,聊城市結合各地不同特點,著力在全市建設黃河沿線區、大運河沿線區、冠縣鴨梨產業園區、茌平縣圓鈴大棗產業園區、高唐縣書畫文化產業園區、陽谷縣紅色文化產業園區等鄉村產業示范片區,以美麗鄉村建設促進產業發展,用產業發展來經營和提升美麗鄉村,實現美麗鄉村和產業培育發展的良性互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