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桂林市荔浦縣立足資源特色優勢,以貧困村為主戰場,聚焦*,通過因戶把脈、“借船出海”、“抱團打捆”,用電商“金鑰匙”開啟致富大門,村集體經濟在做強中壯大,全縣扶貧產業道路越走越寬闊。
“作為廣西優勢農特產品種植大縣,荔浦縣種植荔浦芋、荔浦馬蹄、荔浦砂糖橘38萬畝,年產量達50萬噸,年產值達40億元。但不能忽視的是,荔浦仍有貧困村、貧困戶未脫貧。”荔浦縣縣長李玉清說,有貧就得扶,光靠“輸血”不成,必須強化“造血”功能,加快產業發展,才能確保盡快脫貧。
荔浦縣根據不同情況把脈問診,建立起了有荔浦特色的立體式扶貧機制:選育一個出效益、穩增收的特色產業,搭建一個服務優、帶動強的發展平臺,在貧困村構筑起以縣領導、市幫扶工作隊、幫扶單位、當地政府、幫扶干部“五指成拳”的幫扶格局,政策撬動組建8支專業技術培訓隊,對全縣擁有種養產業的農戶進行技術跟蹤指導。
對癥下藥、因村施策,讓荔浦扶貧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如今,修仁鎮5萬畝柑橘產業示范基地種植戶達9500戶,從2016年起共有480戶貧困戶種植砂糖橘1200畝,掛果后戶均可增收8萬元。目前,荔浦379個示范種養基地讓扶貧產業不斷壯大。與此同時,荔浦縣扶貧產業園*期已建成,入園的23家企業帶動2900人就業,其中貧困戶395人,占產業園就業總人數的10.8%,年人均收入2.4萬元以上,達到了讓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加收入的目的。
“借船出海”農村電商開啟“致富門”。荔浦農產品品質提升了,如何銷售成為新問題。農產品進城“*后一公里”難題制約著農產品銷路,扶貧致富路必須想辦法全面打開。
為此,荔浦縣以創建國家第二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為契機,出臺政策,對33個貧困村開展電子商務專項培訓,投入200多萬元電商培訓孵化資金,搭建起電商立體化培訓體系,在農村貧困地區成功孵化小型電商企業60多家、網店微店140余家。投資1.5億元打造電商一條街,建成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13個鄉鎮電商服務中心、200多個村級電商服務點,形成“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有服務點”的電商扶貧覆蓋模式。
如今,蒲蘆瑤族鄉盛產的八角、龍懷鄉的生姜、東昌鎮的茶油通過農村電商銷往全國各地。在此基礎上,荔浦縣通過建立線上產品銷售機制,開展“我為家鄉推產品”、“3·15網購節”等系列活動,由駐村*書記向電商平臺推薦貧困村、貧困戶農特產品,實現網上銷售農產品近500萬公斤,800多貧困戶人均增收1200多元。荔浦縣馬嶺鎮的網絡銷售“荔浦芋皇后”韋宜麗通過網絡,一年可為貧困戶銷售荔浦芋達到12噸,有力促進了貧困戶增收。
“抱團打捆”壯大集體經濟。2017年8月25日,荔浦縣*由新坪鎮黃竹、清江、長灘、興義、雙合5個貧困村抱團發展的集裝箱養魚項目在新坪鎮啟動。該項目通過科技手段嘗試集裝箱養魚,將獲得集體經濟收入助推貧困村脫貧致富。作為脫貧的新嘗試,“抱團打捆”壯大集體經濟,為貧困村脫貧提供了新的思路。
荔浦縣東昌鎮也打開思路,在集體經濟收入薄弱的東陽村、思貢村各投入近30萬元資金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帶動集體經濟發展。目前,思貢、東陽兩個貧困村光伏發電項目已投入使用,預計每年可為兩個貧困村帶來近4萬元集體經濟收入。
據統計,目前荔浦縣有11個貧困村采取“村集體資金+合作社”模式發展集體經濟。在此基礎上,荔浦投入資金2500萬元建成荔浦“電商扶貧一條街”,為每個貧困村設置一個門面店鋪,扶持全縣33個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增加貧困戶和村集體收入。青山鎮大明村、東昌鎮東陽村、雙江鎮同福村、杜莫鎮下樟村等4個村利用閑置土地或廠房建設冷庫、選果生產線、采石場等,向承租合作社收取租金,年回報率達10%;花鎮南源村利用廣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210萬元,新建20畝現代化香菇種植示范基地,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輻射帶動本村及周邊村貧困戶種植香菇500畝,實現村民致富、集體增收雙贏局面。
“只有扶貧工作*到位,產業才能增活力,農戶才能得實惠。”荔浦縣委書記陳代昌介紹,如今在荔浦,“特色產業+基地+電商”的花 南源村香菇產業、“品牌產業+合作社+貧困戶”的興萬家柑橘核心示范區產業、“高科技項目+資產盤活”的新坪集裝箱養魚村集體經濟項目、“資源開發+企業”的杜莫鎮采石場股份合作模式、“以大帶小+入股分紅+合作經營”的青山鎮“田田圈”專業合作社扶貧產業,以及“電商+一店一村一產業”的電商扶貧模式,讓全縣幫扶貧困村脫貧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