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的20.25億畝耕地中,有10.73億畝是沒有灌溉條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9.52億畝灌溉耕地,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也只有53.6%,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的80%。”16日,在江蘇大學舉行的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委員會第十屆學術研討會上,專家指出,我國作為一個缺水國家,節水灌溉缺技術少人才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低端排灌產品占據市場主流,能效評估體系還不完善。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在糧食需求和水土資源的剛性約束下,創造了我國以世界6%的可更新水資源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人口的奇跡。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13億噸增到2016年的6.16億噸。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建云介紹說,據水利部統計,2017年全國年用水總量為6043億立方米,其中農業年用水總量約占60%左右。部分河流開發利用超過承載能力,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區和遼河流域開發利用率分別為115%、106%、73%、90%和98%,多數地區和河流的水資源已為*限度開發利用,超出水資源承載能力,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與會專家認為,當前我國亟須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設備,替代傳統的大水漫灌作業模式。“對江蘇來說,一畝地一百方都不算節水,現在使用的是四五百方。”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說。
近年來,全國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以噴、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積極推進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采、南方節水減排等一批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截至2017年底,全國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多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42,但是仍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
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說,我國人均水量約為世界的1/4,居世界第109位,發展排灌機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但是,目前我國排灌機械行業面臨諸多問題。目前,我國排灌機械行業的準入門檻低,小微企業多,低端產品多,企業創新能力弱。高端產品被國外壟斷,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壁壘對國內排灌機械技術和產品形成嚴峻的競爭壓力。
相比發達國家建立的合理能效評估體系,我國排灌機械系統的能效評估體系還不完善,系統控制關鍵技術有待提高。常規產品長期處在低端惡性競爭狀態,行業急需推行國際標準、制定更高要求的國家或行業標準,規范行業發展。
同時,排灌行業高端拔尖人才相對偏少,特別是青年人才缺失或流失嚴重。專門設置排灌機械相關專業的高校相對較少,培養的專業人才不能滿足行業需求。
袁壽其告訴我們,發展高效、節水和綠色設計技術和產品已成為排灌機械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產品設計、制造的主要方向,如美國噴微灌面積占54.4%,瑞典、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都達到了80%以上,以色列灌溉面積全部采用噴微灌,水利用率*達95%。他建議,應推進我國排灌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科研機構和設備制造企業的聯合攻關,進一步提高大宗排灌機械國產化水平,發展高端排灌裝備制造。在技術攻關上,確立優先發展方向,如發展排灌裝備內部流場*可視化測量技術,建立適用于集約化農田的低能耗*噴灌技術,建立智能噴灌系統優化模型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