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站在盤州市盤關鎮天富刺梨產業園區觀景臺上俯瞰,大片金燦燦的刺梨掛滿枝頭,采摘刺梨的工人正埋頭干活,不時傳來陣陣歡快的笑聲,構成了一幅蓬勃的新農村畫卷。這也是盤州市大力發展農業產業促脫貧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盤州市以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夏秋行動”為契機,全面按照“五步工作法”和產業扶貧八要素要求,將全部工作力量下沉到村、工作到戶,采取多項措施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
創新企業轉型帶動產業發展模式。盤江天富刺梨產業園區合作社理事長聶德友四年前從煤炭行業轉型,帶領村民發展刺梨產業,目前已投資8100萬元,種植刺梨3.1萬畝,項目覆蓋8個村3498戶9446人。采取“黨建+平臺公司+村級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模式,農戶用土地經營權入股村級合作社,按照“保底分成(400元/畝/年)+收益分紅(平臺公司70%+村級合作社25%+村集體5%)”的利益聯結機制,村級合作社在收益分紅中重點傾斜貧困戶,按照脫貧標準補齊貧困戶收入差距后再進行二次分配,實現了貧困戶423戶842人增收,人均年增收3940元,穩定脫貧257戶685人。
創新利益聯結典型經驗模式。深入推進“三變”改革發展,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普古鄉坪壩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以種植中藥材為主,農戶與合作社抱團謀發展,共同增收致富、脫貧奔小康。合作社累計投資1800萬元,精選本地農戶喜種樂種、適應當地氣候和市場需求、能種好賣、訂單銷售的重樓、半夏、滇黃精、川烏、丹參、白芨等中草藥,引導556戶農戶參與種植,其中貧困戶134戶以3000余畝土地經營權入股、“特惠貸”參股,并采取“保底分成+收益二次分配”的方式,除每年每畝500元的保底分成外,在中藥材見效后,收益中農戶按15%進行分紅。普田鄉啊榔村蔬菜種植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設,核心區占地1000畝,基地總投資4200萬元,共吸納381戶農戶以1000畝土地經營權入股,村集體以10萬元現金入股建設和參與共同管理,農戶除每畝每年800元的保底分紅外,在項目收益分配中占股5%,合作社占股90%,村集體占股5%,以股權為紐帶,將農戶、集體、合作社聯結成工農互補、互利共贏的“三變”利益共同體。
創新產銷對接發展模式。一是公司發展訂單。市屬平臺公司通過加工帶動,對全市各產業基地生產的刺梨、生姜、紅米等進行保底收購。二是民營企業訂單生產。巖博酒業訂單生產高梁2萬畝,漢伏波農業訂單生產薏仁米、小米、蕓豆等8萬畝。三是由平臺公司組建農產品配送公司,統籌全市農產品配送工作,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服務。禾通農產品配送公司自2017年11月組建運行以來,對盤州市機關企業食堂、市直屬學校統籌配送糧油、豆制品、肉禽、蔬菜等產品共1000余噸,其中60%來源于本地生產,確保了學校、機關食堂農產品的穩定供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