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特色農產品,就不得不說大名鼎鼎的“寧夏五寶”: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發菜。其中,枸杞作為五寶中的“*寶”被寧夏人親切地稱為“紅寶”。要說哪里生產的紅寶*?當地人認為,“中國枸杞之鄉”中寧縣生產的中寧枸杞為上品。中寧枸杞究竟優在哪兒?近日,記者對中寧縣枸杞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探訪。
中寧枸杞甲天下
中寧縣位于寧夏中部,距離騰格里沙漠43公里,連綿的賀蘭山在這里成為一道天然屏障,既削弱了西北寒風的侵襲,又阻擋了沙漠東移。奔流不息的黃河橫貫其間,滋潤著中寧這片廣袤的沃土。
由于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中寧便成為適宜枸杞生長的*之地。據記載,中寧枸杞原名寧安枸杞,因明末清初中寧縣寧安堡地區一帶家家戶戶種植,完成了從野生枸杞到人工種植品種的轉變,從此中寧縣被稱作“中國枸杞之鄉”。
“天下黃河富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截至2017年底,全縣枸杞種植面積20萬畝,規模化種植面積達11.8萬畝,占總面積的59%,干果產量達4.82萬噸,綜合產值達39.7億元。
近幾年,杞王、寧夏紅、早康、杞芽、寧安堡、璽贊等60多個自主品牌發展迅速,中寧枸杞區域品牌價值達161.56億元,躋身全國農業區域品牌前十強,多次榮膺“*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榮登“2017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榜單,中寧枸杞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
行走在中寧縣街頭,記者發現,除了大量銷售枸杞的臨街店鋪外,就連道路兩旁的路燈都是枸杞形狀,枸杞已成為中寧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精深加工促農致富
“每年8月,中寧枸杞果色橙紅,果身開始變軟,果蒂開始疏松,這個時候*適合采摘,盛果每周采摘*,過早或者過晚都會影響枸杞質量。”正在種植園采摘枸杞的農民王艷霞說,“在家門口,我們不但實現了就業,而且收入也不錯。”和王艷霞一樣,采摘枸杞成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2017年,中寧縣枸杞產量4.82萬噸、產值39.7億元。在枸杞盛產期的時候,有超過20萬人參與枸杞產業的發展中,農民人均來自枸杞產業的現金收入大約36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1/3左右,也帶動了很多年輕人回鄉創業。”中寧縣枸杞產業發展服務局局長孟躍軍表示。
家住大戰場鎮石喇叭村的張彥彪通過電商平臺銷售枸杞10萬余元。從2014年開始,回鄉創業的他看準了中寧枸杞產業能致富,自己收購枸杞,通過加工后在電商平臺銷售。由于銷量大、收購價高,很快許多村民主動把自家的枸杞送來讓他幫忙銷售。不久,張彥彪成立了合作社,并注冊品牌。
作為中寧縣首批培育起來的農村電商中的一員,張彥彪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說:“剛開始創業沒有什么本錢,問家里借了些,網店便順利開張了。我希望借助電商這個平臺,把家鄉的農產品賣出去,帶領父老鄉親共同走上致富路。”
科技創新延長產業鏈
“過去,在人們的印象中枸杞只能泡水、泡酒和煮粥,中寧的枸杞主要以干果形式出售,說到底就是在賣原料,好產品也賣不出好價錢。再加上全縣枸杞種植面積增長空間越來越小,產業發展遇到瓶頸。要真正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必須把科技創新的文章做好。”孟躍軍說。
近年來,中寧縣推廣“寧杞5號”“寧杞7號”等枸杞新品種5.3萬畝,建成各類枸杞烘干設施707座,枸杞鮮果機械制干率達75.6%;推廣枸杞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節水灌溉面積分別達8萬畝、12萬畝和5.5萬畝,枸杞精深加工產品由過去的4大類20多個品種發展到目前的7大類50多個品種,枸杞加工轉化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達到20%以上,科技支撐明顯增強。
針對科研能力不足的短板,中寧縣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中寧枸杞商會會長周佳奇介紹說,為建立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中國中藥協會枸杞專業委員會和中寧枸杞產業協會、天津杞源堂枸杞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實施了寧夏枸杞產業發展聯盟8個領域科技合作項目,長季節栽培新技術推動枸杞鮮果實現四季供應。
寧夏紅枸杞商貿有限公司是寧夏的一家以枸杞種植、研發、收購、加工、國內外貿易于一體的民營企業,在行業內很有話語權。該公司董事長周金科說,公司現在研發出的“金杞皇”牌枸杞純發酵果酒已榮獲國家專利。為了進一步提高枸杞產品質量,擴大對外貿易,公司擴大了生產規模,引進了國內外新設備、新技術,提高了枸杞干果加工檔次和水平。
據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中寧縣枸杞產業將利用3年時間,實現生產基地訂單式農業全覆蓋、生產環節社會化服務全覆蓋、質量品質政府監管全覆蓋、地級以上城市銷售專柜全覆蓋,力爭2020年底枸杞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00億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