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進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是業界普遍關心的話題。在近日舉行的糧油供求形勢交流研討會上,中糧集團中糧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佟毅作了題為“新時代產業發展與原料保障新格局”的演講。
佟毅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玉米深加工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深加工玉米消耗量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不足100萬噸到去年超過7000萬噸,約占國內玉米產量的1/3,足見其規模龐大,淀粉(糖)、玉米酒精、味精、賴氨酸、檸檬酸等產品結構更優,質量逐步提高,產業鏈條延長,產品附加值提高。
談及國內玉米深加工產業布局變化,佟毅說,我國玉米深加工產業從發展之初主要以小作坊形式集中于河北等地,逐步發展為中等企業,并向山東、吉林擴張,2000年以來,山東、吉林兩地進一步發展為大型企業。與此同時,內蒙古、新疆等地超大型企業興起并擴張,近幾年,玉米深加工產業形成了以東北、華北為主的兩翼格局。
目前,我國玉米深加工產業呈現出規模化、新技術不斷涌現、多種產品數量居全球*的良好局面。
佟毅進一步指出,玉米深加工要以轉型升級、綠色環保、行業整合、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和產品應用創新能力為基本理念,大力推動玉米深加工產業提質增效。
佟毅分析說,國內玉米深加工產業尚有不足之處:一是幾乎所有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分布在主產區,原料成本優勢逐步減弱;二是經過多年發展,現存的玉米深加工多數是大企業,規模普遍超過當地玉米產量;三是玉米深加工企業倉容較小,相對于生產經營量而言,倉容一般在1個月左右;四是資金少,由于玉米深加工是高投入行業,而且以民營企業為主,資金緊張是行業面臨的普遍現象。
關于玉米產業各環節,佟毅指出,種收儲運加,加是*終出口,要加強就地加工、節約運力、增值轉化的能力;購儲運銷存,存是風險之源,要加強正確引導、合理布局、控制風險,保證產品不出問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