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云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作為一個典型的高原山區,昭通的貧困根源很多,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群眾科技素質偏低、科技在經濟實踐中的應用率偏低。針對這一現實,昭通市提出要突出科技支撐作用,轉變發展方式。
把科技推到了發展經濟的*前端,這就注定了昭通市科協的科技“播種機”定位。幾年來,這臺“播種機”繼承紅軍“烏蒙磅礴走泥丸”的精神,深入農村、社區、學校、警營,奔走于各行各業,播下了科技的種子,更讓種子生根、開花,碩果滿枝。
一條紅線串起農村科普大網絡
在昭通,科普的對象首先是農民,只有農民具備了科學種田意識,農村才有擺脫貧困面貌的可能。為此,昭通市科協把農村科普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好。
農村科普,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難就難在“面太廣、點太多、錢太少、難見效”。但是,昭通市科協將“科普項目申報與實施”作為農村科普工作的一條“紅線”,提出了“定好位、排好隊、向上爭、向下督、見實效”的工作方針。“定好位”就是依托各縣科協根據本縣經濟發展戰略,精心選擇出具有產業帶頭性、發展示范性、成果確定性的產業村社、產業基地、產業協會、產業帶頭人,進行嚴格篩選,確定科普項目扶持與獎勵對象;“排好隊”就是將篩選出來的科普項目對象根據其產業引領程度與示范作用大小,進行緩急分列,建立市科協“科普項目庫”,按入庫先后向上進行項目申報;“向上爭”就是在做好項目儲備、制定好項目書的基礎上,積極向省科協、中科協進行項目申報,爭取獲得支持;“向下督”則是科普項目爭取下來后,立即從項目申報與爭取變為監管與督促,確保項目經費的使用安全;“見實效”是指全力指導項目實施并讓項目取得應有的成效。
從實踐的效果看,“項目申報與實施”這條“紅線”串起了一張積極向廣大農民群眾傳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方面的科學思想,普及了農業氣象與災害防治、農村結構調整與產業布局、資源開發與合理利用、整治環境與生態保護等科普知識,推廣農業生產新品種、新成果、新技術的昭通市農村科普大網絡。每一個科普項目的實施,都帶動了一個產業圈的形成:昭通天麻產業的做大做強、昭通蘋果產業的做優做大、昭通中藥材產業的蓬勃發展、綏江“半邊紅”李子產業的崛起、昭通花椒產業的遍地開花、永善金沙魔芋產業鏈的形成、綏江竹產業以及水富獼猴桃產業的起步,都與昭通市科協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
一輛科普車
奔走山間的流動科技館
扶貧如何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改‘輸血’為‘造血’”的扶貧戰略思路和“扶貧先扶智”的扶貧路徑,提高貧困人口科技素質這副擔子,自然落在了作為科普主力軍的昭通市科協身上。
這是一副沉重的擔子,也是一副飽含光榮使命的擔子。如何才能挑起這副擔子?市科協黨組提出了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工作思路:將高寒偏遠山區科普工作常態化,其載體就是:科普大篷車。
通常情況下,科普大篷車主要在“全國科普日”、“科普活動周”等幾個固定活動時間節點,才會去廣場、社區、校園開展科普活動。然而要將高寒山區的科普常態化并在較短時間內形成科學意識對傳統思維的碰撞,科普大篷車必須像公交車一樣,隨時穿梭于深山峽谷。從2012年以來,在昭通市11縣(區)的盤山公路上,一輛印有科普大篷車的特殊車輛不停地奔跑著——翻山越嶺、走村串寨,隨車的科普志愿者向廣大農民兄弟、中小學生不斷散發科普手冊,悉心講解——每次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內容,都受到鄉村干部、村民、學生的歡迎,科普大篷車被廣大群眾親切地稱為“流動科技館”。
據不完全統計,昭通市科協的*一輛科普大篷車每年讓10多萬人(次)的基層群眾接受到既實用又具有啟發性科普教育,在較大范圍內推動了昭通民眾科技意識的逐步樹立與提高,“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漸成氣候——目前,全市大約三分之一的村社農戶,每戶都掌握了2~3門農業生產實用科學技術。正因為如此,昭通市科協的科普大篷車連續4年獲得中科協的表彰,其中連續3年獲得一等獎,一年獲得二等獎。
一個決策
拓展科普時間與空間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昭通市科協立即捕捉到互聯網+科普的無限前景,于是做出決策:“憑借互聯網傳播手段,實現科普信息化”。
互聯網+科普工作始于“昭通科普網”。互聯網剛出現時,昭通市科協立即依靠單位員工以及科普志愿者的力量,沒花單位一分錢創辦起了走在全省科協系統前列的“昭通科普網”。走進科協、科學普及、“昭通專家”、“特色專題”等欄目,受到廣大網民青睞。
在全省*創建“昭通數字科技館”,開設以“昭通科技”“科普園地”“昭通原產”“科普影視”“科技場館”等欄目,將昭通市的科技歷史、科技產品、科技創新等全面展示在廣大網民面前。昭通科普網與昭通數字科技館使昭通的科普工作得到了極大拓展,實現了全民接受科普的局面——無論干部、學生、工人、農民,只要愿意,都可通過一根互聯網線、一個電腦屏幕,翱翔在科學的海洋。據不完全統計,昭通科普網與昭通數字科技館在網絡正常情況下,每月的點擊瀏覽量均可達萬余人。
創建《昭通微科普》微信公眾號與訂閱號,將科普內容微信化并強力融入到廣大微友的微生活中,讓廣大微友通過手機就能盡享科普樂趣。
科普,永遠在路上。昭通市科協這臺烏蒙山中的科技播種機,將永不停歇地播撒科技火種。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