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長江之畔的奉節縣鶴峰鄉蓮花社區景色喜人:甘甜怡人的脆李剛剛下市,荷塘里的朵朵蓮蓬就已待采。不遠處,葡萄園里的水晶葡萄掛滿枝頭。再過不久,漫山遍野的映霜紅桃也將“笑臉迎客”。
很難想象,兩年前土地還大量撂荒的蓮花社區,如今竟是這樣的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蓮花社區地處長江南岸,人均耕地只有半畝多,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蓮花社區黨支部書記朱炳宣說,過去,全村人均年收入僅5000元,六分之一村民生活在貧困之中,大部分勞力都外出務工,導致土地荒蕪嚴重。
2016年,蓮花社區黨支部考察完華西村后,從農村集體經濟中看到了“轉機”。“土地不是沒有價值,只是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朱炳宣說,蓮花社區決定將撂荒的土地用好、用活,讓村民以土地入股組建集體經濟,發展生態農業,實現土地分紅,*程度發揮土地價值,為村民創收。
經過半年努力,蓮花社區當年底建立了由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的“蓮花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決定走生態農業之路,流轉全村土地,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油橄欖、蓮蓬等農作物以及軟仔石榴、脆李、葡萄、草莓等水果。
今年3月,記者*次來到蓮花社區,正趕上草莓成熟。草莓大棚內,一只只蜜蜂飛來飛去,一些游客手提竹籃,正在興高采烈地采摘草莓。“外面的草莓20元一斤,我們的生態草莓40元一斤,還不夠采摘。”蓮花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總經理代興軍指著飛來飛去的蜜蜂說,“別看這些蜜蜂小,但承擔的任務可不輕呢,它們可是生態種植必不可少的一環。”
代興軍神秘地說,傳統的人工授粉,容易讓果子感染細菌,造成成果率低,質量也不高,蜜蜂授粉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草莓開花前,我們在大棚里放置一桶蜜蜂,讓蜜蜂幫助授粉。”代興軍說,由于大棚內噴灑的是微毒甚至是無毒的生物農藥,蜜蜂在大棚內采蜜不會中毒。
除了授粉,蓮花社區的農業園里處處有生態“玄機”。“我們所有的果樹用的都是有機菌肥,這種肥料由草料、秸稈等發酵后制成,并添加了活性菌,不但能夠提供養料,還有防蟲防害的作用。”代興軍舉例說,有機菌肥能夠抑制草莓的線蟲,還可以預防桃樹的根腐病。
如此“神奇”的有機菌肥,價格自然也不便宜。代興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傳統肥料1元錢1斤,有機菌肥卻要3元1斤。過去,一棵果樹,每年只需要用傳統化肥5斤左右,有機菌肥卻要用30斤。“成本雖然高,但回報也很可觀。市場上一斤桃子賣4元,我們卻可以賣到10元。算下來,還是更賺錢。”代興軍指著已經掛果的桃樹說。
“今年,我們草莓賣了80萬元,預計桃子也能賣20萬元,生態效益已經初步顯現。”蓮花社區黨支部書記朱炳宣說,蓮花社區種植的葡萄、脆桃、脆李等水果都剛剛掛果,進入豐產期后,效益將更加顯著。
生態農業,給蓮花社區帶來直接收入的同時,也拉動了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記者在葡萄大棚邊看到,前來品嘗、購買葡萄的旅客絡繹不絕。一些游客還饒有興趣地拿起剪刀,提起果籃,走進果園,體會采摘的樂趣。“今年來采摘、游覽的旅客已達一萬五千余人次。旺季時*超過五百人。”朱炳宣說。
游客就是商機。如今,不少村民開起了民宿、辦起了農家樂。記者在今年2月開業的“蓮花山水農莊”采訪了解到,這家農家樂平均每月營業額5萬元左右。旺季時每天接待100余人。
生態發展,讓村民們的腰包鼓了起來,也吸引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發展。村民李美培以前在外地辦電子廠,看到家鄉的生態農業搞得熱火朝天,就返鄉創立了農業公司,種植秋葵、生姜、晚桃等,同時搞起了動物養殖,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創業又帶動了就業。“今年,光農村集體經濟的農業園就安置了19個貧困戶,每人年收入達到2萬元。”朱炳宣說,“今年,預計集體經濟總產值將達到240萬元,利潤80萬元左右,這些收入一部分用于分紅和企業發展,一部分將被作為社區公益金,用于扶貧救困和維護基礎設施。”
“以前,村支兩委沒有錢,在村里沒有威信,很多工作不好開展,現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生態農業搞起來了,村支兩委有錢了,能做的事情更多了,說話也更有底氣了。”朱炳宣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