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安徽:綠色產業鼓起農民“荷包”
安徽:綠色產業鼓起農民“荷包”
農業網   時間:2018/8/27 9:02:00  來源:經濟日報  閱讀數:397

  一大早,安徽康美來集團董事長余春富就來到金寨縣沙河鄉靈芝扶貧基地,與力源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長李文海一起查看靈芝孢子粉彈射情況。大棚內,掀開一處薄膜,看到棕褐色的孢子粉鋪了滿滿一地,余春富高興地對李文海說:“明年把種植基地再擴大500畝,你看怎么樣?”

  金寨縣位于大別山深處,獨特的地質氣候條件使其蘊藏著豐富的藥材資源。然而,珍貴的山地資源并沒有給當地村民帶來財富,金寨縣仍是*重點貧困縣。

  “以前我們這里的農戶也種靈芝,但規模都不大,行情好時能掙點小錢,行情不穩時就虧本。”李文海說,直到康美來集團到來,這種情況才開始改變。

  “過去村民種靈芝不能脫貧致富,主要原因是缺乏技術和資金,難以保證品質、形成規模,沒有龍頭企業和科技支撐。”余春富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是綠水青山如何才能變為金山銀山呢?余春富和他的康美來集團基于現代農業生產理念,運用先進技術,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訂單模式,主動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用10多年時間,徹底改變了大別山的靈芝產業格局,帶動近萬農戶脫貧致富。

  “我們首先與李文海及安徽大學生命科學院靈芝研究專家沈業壽教授合作,從5畝地開始,逐步發展成種植合作社。”余春富說,集團要求合作社必須帶動有種植意向的貧困戶共同發展,無償為合作社以及農戶提供遮陽網、農膜、地膜、無紡布、菌種等種植設施和技術指導,同時還與其簽訂合同,實行訂單價格收購,確保農戶增收。

  康美來的這種訂單模式,不僅大大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和種植風險,讓農戶吃了一顆“定心丸”,而且激發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目前,在康美來的帶動下,金寨縣沙河鄉、吳家店鎮、斑竹園鎮等10多個鄉鎮累計建立標準化靈芝種植基地7500多畝,年產值過億元。如今,種植靈芝已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在金寨縣桃嶺鄉龍潭村,記者見到了靈芝種植大戶陳家良。“我是2016年底實現脫貧的。”陳家良告訴記者,他家里有3個孩子,曾欠債16萬多元。2015年,余春富主動找到他,為他制定了靈芝種植脫貧計劃。“起初我試種了3畝,當年就實現收入五六萬元;后來就加大規模,現在一年收入有10多萬元。”陳家良說。

  靈芝種植基地的快速發展,還讓很多貧困戶增加了務工收入。“以前我在南京打工,除了吃喝住宿費用,每月也就剩下2000元左右,2013年索性回村,在基地當上生態種植隊長。”長嶺鄉洪畈村村民李炳祥告訴記者:“現在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一年下來能掙六七萬元,關鍵是還能照顧父母。去年我們全家在霍山縣城買了房。”長嶺鄉黨委書記陳奎松告訴記者,像李炳祥一樣,長嶺鄉每個村至少有10戶村民在基地務工。

  靈芝種植基地的擴大,一方面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企業原材料供給能力,使企業有了更大動力加快基地建設。據了解,去年底康美來集團配合當地政府在沙河鄉街道村和樓房村專門設立了沙河鄉靈芝扶貧基地,共流轉土地200多畝,年栽種靈芝160萬袋,帶動全鄉559戶貧困戶從事靈芝種植,預計今年能使200余戶農民脫貧。

  “集團已作出決定,再投資5億元,成立安徽省云湶谷健康科技公司。”余春富說,除了靈芝之外,公司還將與安徽科技大學專家合作,深度開發大別山其他綠色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生產高山有機大米、林區有機土雞、有機中藥材等,讓綠色產業助力扶貧,讓大別山農民“荷包”鼓起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ouchaochang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