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定襄縣受祿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農藥殘留檢測。
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在2014年啟動,首批創建了107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根據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是97.1%,安全縣平均達到99.1%,高出兩個百分點。
目前,我省新絳、太谷、懷仁3個縣(市)被授予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稱號,太原市小店區、大同市云州區、忻州市定襄縣、呂梁市孝義市、臨汾市曲沃縣、長治市長子縣等6個縣市區正在開展第二批國家安全縣創建,20個省級創建縣已通過驗收并正式命名,第二批10個縣正在開展省級創建,創建規模達到了全省“菜籃子”主產縣的60%。
優質農產品“產出來”
8月22日,在定襄縣農業服務中心農產品監管溯源平臺,監管人員拿起一盒包裝好的黃瓜,一掃二維碼,黃瓜的“前世今生”立馬顯示在手機屏幕上,屬于哪個地塊,種植戶的名字、圖像,管理日期等信息都顯示出來。農產品溯源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創建內容之一。
今年是“農業質量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突出質量興農,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全省各級農業部門堅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出來”和“管出來”協同推進,實現了源頭控制能力、標準化生產能力、風險防控能力、追溯管理能力、執法監管能力明顯提升。小店區、云州區、定襄縣、孝義市、曲沃縣、長子縣作為第二批國家安全縣創建試點,更是走在前面、做到實處。
農產品的生長,*關鍵的是種子、農藥、化肥等投入品。6個試點縣市區把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納入監管名錄,嚴格執行國家禁、限用農藥規定,嚴格落實農業投入品購買索證索票、經營臺賬等10項制度。農業綜合執法部門定期或不定期檢查農資經營戶經營臺賬記錄及誠信守法經營等情況。曲沃縣構建了放心農資經營和配送網絡,年可配送農藥、種子、肥料等各類農資4.5萬噸,占全縣總量的72.5%;云州區20家農資經營企業建立放心農資連鎖經營配送網點150多個;長子縣專門成立了納入100多名會員的農資專業市場協會,投資60余萬元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對全縣30家農資門店及50余個農藥品種實現了統一管理。
水源干凈了,才能有持續的汩汩清流。各縣市區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番茄、茄子、辣椒、西瓜、黃瓜、肉雞等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并及時發放到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無公害產品基地農戶手中,標準入戶率達到*。同時,大力推動標準化園區建設,標準化示范面積逐年增加。孝義市勝溪新村現代農業園區建成3000畝設施蔬菜標準園和1.1萬畝高效種植示范區,被國家評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把“三品一標”認證也納入到了省政府區域轉型升級考核范圍,各地建立健全認證監管和補貼獎勵機制。小店區財政安排20萬元對“三品一標”獲證產品進行獎勵;曲沃縣對“三品一標”農產品分別給予5000元至10000元的*性獎勵;去年全省“三品一標”認證產品總數達到2367個,較上年增長了36.6%。
安全農產品“管出來”
安全農產品不僅是產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
6個試點縣市區的農業、財政、發改、畜牧、食藥、環保、工商和質監、綜合檢驗檢測中心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層層簽訂責任狀、件件任務落實到人。
*重要的是,6個試點縣市區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實行“三納入”,即納入縣級部門年度績效考核、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小店區創建兩年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財政經費170余萬元;定襄縣預算總投入資金260萬元,用于“三品”認證、檢驗監測、追溯監管、宣傳培訓等,還把創建工作列入全縣“12451”農業綜合改革措施的重要內容,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工作例會制度……
規則制定以后,在“嚴”字上做文章——嚴防、嚴控、嚴查、嚴檢、嚴打。抓好源頭控制,建立重點監管名錄,督促生產經營主體落實禁限用規定和休藥期、生產記錄等制度,發現問題該處罰的處罰,該曝光的曝光。各創建縣依據《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黑名單”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了監管名錄和“黑名單”制度。定襄縣、長子縣、孝義市、小店區已經具備了定量監測能力;6個縣市區所屬鄉鎮都建立了監測站,部分生產經營主體也具備了定性監測能力。
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6地出動執法人員15905人次,檢查生產經營企業8063家次,查處問題64起,責令整改51起,取締無證照企業3家,吊銷證照企業3家,涉及金額9.89萬元;行政執法立案37件,辦結30件,涉及金額10.51萬元。
實踐證明,質量安全縣創建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亮麗名片。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在監管體系建設、標準化生產、全鏈條監管、全程可追溯、誠信體系建設上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全省3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縣檢測合格率均在98%以上。
品牌農產品“樹起來”
全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充分發揮了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把創建成果推廣到了全省,不斷提高了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我們的廣大消費者依然需要面對農業生產小而分散、有的上市食用農產品身份不明等問題。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旭強認為,隨著人們對于農產品高品質需求的提高,農產品品牌營銷也成為提高農產品經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他建議建立與市場準入相銜接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完善追溯管理系統,促使這些“小散”們抱團發展,以地域為紐帶形成自己的品牌。比如重點抓好規模生產經營主體,以點帶面,靠品牌贏得口碑、贏得消費者。
誠如斯言,曲沃縣的太子灘蔬菜在周邊地區很有名氣。太原市民熟悉的康樂欣蔬菜,是太原市鴻新農產品有限公司旗下的生鮮旗艦品牌,以綠色無污染聞名,在各大超市備受歡迎。在老百姓消費的過程中,品牌的知名度會增加信任度,信任度會加速知名度的傳播。如此,農產品的品質安全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管理部門需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強化農產品品牌意識,通過加強綠色食品標志許可和有機農產品認證管理、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推進都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質量提升等舉措,為農產品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組合供應鏈,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號召力和競爭力,讓綠色優質成為食用農產品的金字招牌,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