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有8億農民的農業大國,在數字經濟時代,發展智能農業迫在眉睫。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三農”工作,在今年4月召開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加快農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戰略部署。
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專題設置了智能農業論壇。8月25日,數位專家圍繞“智能農業助推鄉村振興”主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夏祖相出席論壇。
發展智能農業是大勢所趨
何謂智能農業?
“按照全產業全要素全過程的理念,運用信息技術對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進行配置和優化,對農業種、養、加、產、供、銷全產業鏈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感知、在線處理、智能決策、科學管理,*終驅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升級。”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解釋,智能農業表現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其中數字化是集聚資源、打好基礎,網絡化是構建平臺、提供條件,智能化是展現能力、注重應用,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他說,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正在邁向智能時代,而作為*古老、傳統的產業,農業也即將迎來智能時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則表示,智能農業可以幫助我國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利用電腦強大的存儲和計算能力來提升耕作、養殖水平;二是用機器代替人耕種,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三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總之,智能農業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階段,是農業‘4.0時代’的重要標志,是大勢所趨。”他表示。
智能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
那么,智能農業這條路怎么走?
與會專家認為,首先是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運用大數據助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說,例如在產業振興方面,可以運用大數據加快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特別是在優化投入要素結構、氣象自然災害防御、動植物疫病防控、產銷對接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在人才振興方面,培養既懂農業農村又懂信息化的復合型人才,讓智能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
其次是要通過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當日的論壇上,不少專家帶來了他們的*新研究成果,讓人大開眼界。其中,中國農科院信息所農業監測預警團隊首席科學家許世衛,便展示了用智能手段加強農業監測預警的新方法、新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短板;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何勇則帶來了植物冠層快速檢測儀、便攜式植物養分無損快速測定儀等10多項*新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勞動效率;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講席教授李振洪則介紹了作物時空連續監測技術,進而實現產量和植株氮素累積量同步監測。
三是要立足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問題。“我們認為,農業信息化很多時候就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京東集團副總裁曲越川說。正因如此,京東利用多年電子商務積累的海量數據資源,分析消費者的需求、關注點及走勢,為消費者提供專屬化個性化和定制化服務,打造出了跑步雞、游水鴨、飛翔鴿等“網紅”產品,有效地連接起了生產端和消費端。
投資智能農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盡管數字經濟已經來臨,智能農業似乎觸手可及,但機遇與挑戰并存。”IBM創新業務咨詢總監、智慧農業業務中國區*專家王猛說,部分企業對新技術有一種盲目迷信的心態,這需要糾正。事實上技術只是一種手段,再新再前沿的技術,也必須為生產服務,只有創造了價值才有存在的必要。“農業企業應該認真思考新技術手段對原有生產經營、消費模式的影響,從產業角度出發去考量怎樣更好地使用不同技術組合,進而幫助提高產量、產能、效率、品質。”
趙春江也指出,由于農業投資的周期性長、回報慢,所以許多企業還處于觀望狀態。他舉例說,目前國內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企業所在領域中,智能農業占比*少,只有0.32%,而投資智能農業的企業更是為零,“要扭轉這些企業的觀念,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智能農業的道路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王小兵則表示,發展智能農業必須要摒棄單打獨斗的狹隘意識,以更兼容、平等、共贏的理念去謀篇布局、分工落實,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則來統籌辦理,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讓各方都能從開放合作中獲得利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