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專家,作為中非農業合作一線的工作者,不僅在我國向非洲國家轉移先進的農業技術(包括農業、畜牧業、養殖業、漁業、林果業等領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還對促進中非文化交流、進一步構建健康而友好的中非合作關系具有獨特優勢。
我國向非洲派遣農技專家的歷史,要追溯到1961年*向馬里派遣7名農業專家試種茶樹和甘蔗,其后一直延續至今。尤其是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召開后,向非洲國家派遣農技專家已成為中非農業發展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農技專家派遣主要通過雙邊或三方合作的方式進行,其中雙邊合作包括百名*農業專家、農技組專家派遣項目等,而三方合作則是以我國自1996年以來參與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組織實施的專家派遣工作為主。據統計,2001年至今,我國已向(包括亞洲和非洲的)37個國家派遣了269名(*)農技組專家和452名(埃塞職教項目)教師,另外,在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我國已向2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亞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區)累計派出1059人次的農技專家和技術員。非洲,一直是我國派遣農技專家進行技術支持的重點區域。
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如何更好地發揮我國農技專家的作用和優勢,從而助力中非農業合作,以提高非洲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平、改善農戶生計,同時也能夠有益于我國投資于非洲的農業企業,實現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協同發展?
充分肯定并繼續堅持我國農技專家獨特的工作方式。向非洲派遣農技專家并不是中非農業合作的獨創,但是我國農技專家與歐美和其他亞洲國家派遣專家工作方式的迥異,是非洲合作伙伴有目共睹,并為其所稱贊的。中非農業合作項目中,無論是雙方還是三邊的方式,以兩年項目期限為主(部分項目是一年),時間較其他國家專家工作時間長,且農技專家能夠與當地政府官員、農技人員、農民等各層面人員一道工作,手把手地向其展示我國農業技術的使用過程及效果。而其他國家的農技專家,多是以短期項目的形式,每年訪問東道國3-4次,每次停留1-3周,并且僅僅向當地技術員和農民展示其技術成果,而不介紹具體過程。
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按區域或國家建立中國農技專家工作站,采用長、短期相結合的方式靈活派遣專家。目前我國農技專家派遣項目仍然以項目方式進行,因此按照項目各種規定的程序,不同時期的農技專家之間很難實現時間上的“無縫對接”,結果造成每批專家在進入現場后都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來與東道國人員接洽磨合、準備物資等進行環境適應,從而在人力、物力資源和時間上有所浪費。按照非洲國家農業生產的地域特點,成立中國農技專家區域或國家工作站,并將專家派遣周期進行長、短期相結合,如長期專家主要負責項目相關的各種協調工作而淡化其技術職能,而短期專家則根據不同專業領域不同時期的技術需求而進行派遣,這樣將有利于專家更大程度地發揮其專業優勢和工作時間,增強項目效果。
擴大農技專家選拔的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技專家的待遇水平,包括政治待遇、經濟待遇等。目前我國選派農技專家項目主要是由農業農村部和各省級部門協調,由縣、市單位派出人員,其選拔條件是對申請人的政治素質、外語和業務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但由于選拔范圍小、相關待遇低等因素面臨著農技專家候選人數量不足的挑戰。因此,進一步提高農技專家的經濟待遇,與一般援外人員齊平,將其在非洲工作的經歷與國內職稱評定、名譽獎勵等直接掛鉤,在此基礎上,擴大農技專家的選拔范圍,從原來縣、市涉農單位向涉農高校、研究所等發展,將有利于選拔出更多素質過硬的候選人。從而建立更全面、更高水平的農技專家選拔數據庫,更好地滿足長、短期相結合的農技專家派遣需求。
繼續堅持“以省包國”派遣農技專家的方式,發揮地域優勢。在擴大農技專家選拔范圍的基礎上,繼續堅持“以省包國”的方式派遣農技專家將有利于團隊合作并增強中非農業合作的成效。在非洲場域下,來自相同地域、相似文化背景下的農技專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鄉愁,并且,由于語言等原因也更加容易進行交流與溝通。這對于身處異國的農技專家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心理上的支持。
在“一帶一路”倡議與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構建中非農業合作援助、投資與貿易聯動的大格局,進一步發揮我國農技專家優勢。農技專家從原來只為東道國提供技術支持向同時為東道國和我國“走出去”的農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是未來可以考慮的一個方向。這樣可以在助力非洲農業生產發展、提高糧食安全水平、改善非洲農戶生計的同時,更進一步全方位地落實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實現農業技術轉移、擴大農業技術示范的效果,從而實踐“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的目標,實現雙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