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牧業信息化進程加快,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智能技術與現代農牧業深度融合,使傳統產業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自打安裝了日光溫室自動控制設備,以前一個棚需要3個人管理,現在,我一個人就能管理四五個大棚。這幾天,我們的有機蔬菜供不應求,市場銷量非常好。”呼和浩特新城區古路板村種植戶郭鳳鳳告訴記者。
走入大棚,小白菜、茼蒿等各類無公害蔬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現在,郭鳳鳳只需打開手機上的APP“大棚管家”,每個棚的土壤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信息一目了然。及時采集大棚的溫濕度,可對蔬菜生產進行實時技術指導。
此外,呼和浩特東瓦窯、美通、石羊橋等市場的蔬菜價格也會每天及時推送,讓菜農們心中有數。
“科技的力量就是強大。下班后,我回到賽罕區的家里,用‘大棚管家’通過遠程控制這里的大棚,還會根據天氣預報提示預警,及時開關卷簾門及風口,同村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郭鳳鳳樂呵呵地說。
這只是自治區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的一個縮影。隨著農牧業信息化進程加快,2009年,我區啟動了設施農業物聯網相關工作,在技術研發、運行模式、示范推廣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探索,通過農業物聯網建設推動信息化與現代農牧業加速融合。
互聯網+,讓專家與農戶零距離
8月17日,在呼和浩特召開的“第二十四屆中國計算機農業應用學術研討會暨*屆青年學術論壇及智慧牧業論壇”上,自治區生物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瑞利說出了廣大農牧業科技工作者們的心聲:“如何把先進的農牧業生產生活技術傳授給農牧民和企業,應用到他們的生產生活中去,是長期以來制約我區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瓶頸問題,也是我們多年來工作的核心。”
“我家200畝大田西紅柿發生大面積卷葉、起斑點病害,怎么辦?”
“斑點是什么顏色的?果實里有蟲子嗎?”……
8月8日,杭錦后旗月陽合作社負責人耿軍焦急地打開手機上的移動信息服務平臺“星火科技12396”,向農業專家劉海明急切地詢問,*時間得到了專家的回復。
隨后,12396負責人和劉海明立即趕赴現場出診,發現很多西紅柿葉面有黑色小斑點。經過劉海明細心查看,逐一甄別,確診為西紅柿芝麻斑點病。專家隨即給出相應藥方,耿軍激動地握著劉海明雙手說:“謝謝劉老師救活了這200畝西紅柿,幫我渡過難關!”
歷經電話時代、電腦時代,從2014年起,我區農牧業信息化建設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現在,打開自治區“星火科技12396”移動信息服務平臺,農牧民可以了解各種信息,產生農牧業技術難題,隨時隨地可以通過手機拍照上傳到平臺,專家根據圖片和問題描述在24小時內回答問題。移動信息服務克服了以往電話服務描述不清、遠程診斷服務便攜性不強、及時響應弱等缺點。此外,撥打和使用12396實行免話費免流量費的雙免政策,解決了用戶通信消費的顧慮,一舉從技術和市場兩方面有效解決了農村牧區科技服務*后一公里問題。
此外,內蒙古農牧業信息網功能不斷完善,信息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內蒙古農牧業信息網共開設欄目及專題47個,涵蓋種植、畜牧、草原、獸醫、漁業等行業。網站融合行業業務信息系統共計15個,數據存儲總量接近2T,每年發布信息4.6萬余條,日均訪問量達8000人次。內蒙古農牧業信息網已經成為開發、整合、發布全區農牧業信息,開展農牧業及農村牧區信息服務的重要平臺和窗口。
大數據引領,為現代農牧業裝上智慧大腦
如何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智能技術與現代農牧業深度融合,讓傳統產業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是新時代給出的一道新命題。
智慧農牧業集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一體,依托部署在農牧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農牧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為農牧業生產提供*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隨著物聯網產業迅速發展,我區涌現出一批涉農IT新興企業,近年來利用3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牧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新模式不斷涌現:如各盟市的設施農業物聯網、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北斗衛星放牧系統、達拉特旗數字漁業以及呼倫貝爾市和鄂托克前旗“3S”數字草原等。
土壤、水分、肥力是影響耕地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內蒙古農業土壤技術服務總站在全區設立了200個大田土壤監測點,每個監測點安裝一套農業大田環境智能監測系統。該系統的地上部分使用雨量、風速、風向、氣壓傳感器,可收集監測點氣象信息;地下部分使用土壤溫度、水分、水位、氮磷鉀、溶氧、PH值傳感器,采集各種土壤信息,所有數據通過4G網絡上傳至云端服務器。該服務總站將各地監測點土壤中養分含量數據匯總到一起,并對其進行統計分析,可生成年度報表,完成土壤等級和適宜性評價,也可對各地測土配方配肥提出指導意見。
不僅如此,物聯網、大數據在我區各地畜牧生產中同樣起到重要作用。作為肉羊生產加工商品基地,巴彥淖爾市非常重視優質肉羊品種的質量控制體系建設,目前已建成臨河區杜泊羊肉羊譜系可追溯養殖管理系統,該系統由杜泊羊佩帶的電子耳標、防疫記錄數據庫、飼養人信息數據庫、軟件管理平臺和手持射頻耳標信息讀取設備組成,每只杜泊羊都有譜系檔案,通過管理平臺或手持射頻耳標信息讀取設備,可以隨時了解每戶飼養人的每一只羊的譜系檔案。
此外,我區還積極利用大數據平臺開展農畜產品市場價格監測預警工作,建立健全了全區農畜產品市場價格監測預警分析工作體系和農畜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點,明確了各盟市分管此項工作的負責人和具體責任人。重點對全區12個盟市的主要農畜產品進行市場監測,已經建立了24個抽樣調查縣、25個農產品批發市場、13個蔬菜產地、2個口岸為主體的農畜產品市場信息采集網絡,累計編寫監測預警報告96期。今年,還開發上線了內蒙古主要農畜產品市場價格監測預警平臺,監測、分析、預警我區主要農畜產品批發市場中的主要農畜產品價格趨勢走向,目前正處于試運行階段。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