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海南省國土資源廳獲悉,19年來,海南省確保耕地保有量指標任務1072萬畝,只有增沒有減;實施省級土地整治項目222個,建設規模166萬畝,總投資40.99億元,新增耕地10.7萬畝,明顯改善了項目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
2017年底,海南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072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909萬畝,確保建成477萬畝高標準農田。
海南省積極嘗試,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做到按期繳納、應收盡收,努力提高補償力度。對財力較強、條件較好的市縣,鼓勵其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先行試點、逐步推開,不斷提高耕地保護內在動力和積極性,切實做好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和土地整治項目區建設,將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好、建設好。
此外,為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強補充耕地指標交易管理,海南省近日出臺《海南省補充耕地指標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對補充耕地指標交易的組織實施、交易原則、交易程序、交易監督等方面作了詳細說明。
“十二五”期間,海南省完成各類補充耕地項目63個,新增耕地面積5.97萬畝,其中省級項目新增耕地1.73萬畝,市縣級項目新增耕地4.24萬畝,通過項目建設為全省市縣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耕地占補平衡,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報批,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海南省已連續19年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大力實施土地開發整治項目
耕地質量關系到農田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為此,海南采取“以整治促保護、以開發促建設”的原則,圍繞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冬季瓜菜生產基地建設、熱帶水果生產基地建設和南繁育制種基地建設,不斷加大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力度,充分發揮土地開發整治在耕地保護工作中的作用。
提高土地產出率,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廣大農民的愿景。海南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處長陳孝義說:“海南省國土部門牢記這一使命,將土地整治項目與農業結構調整、適度規模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配套建設高等級的道路、水利設施,將原有零星細碎的地塊規整成片,促進了公司+農戶等模式的適度規模產業化經營,著力打造現代農業基地,助力農民增收。”
海南省國土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打造了頗具規模的現代化農業基地,實現規模化經營,為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通過土地整治,新增糧食產能62.8億斤,受益人數達到31.53萬人,農民人均新增年收入343元。
嚴格落實節約集約用地國策
“十二五”以來,海南省一手抓耕地保護工作的落實,一手抓耕地保護規章制度的建章立制工作,以問題為導向協調解決耕地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堅持保發展、保紅線兩不誤。先后編制了《海南省國土資源“十二五”規劃》《中國南繁“硅谷島”建設規劃(2012-2020年)》等涉及耕地保護的階段性規劃和專項規劃。
2013年以來,海南省開展兩次大規模閑置土地專項處置行動。2016年9月,海南再次部署開展新一輪處置工作,讓閑置土地得到盤活,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進一步減少對耕地的占用。2015年6月1日,海南舉行整治違法建筑3年攻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明確嚴厲打擊非法在集體建設用地上建設、非法占用農用地建房、破壞林地建房、非法批準征占土地建房、未依法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未按照規劃許可內容進行建設的行為等整治重點。
同時,海南省堅持*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落實“十三五”時期建設用地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占用建設用地面積下降20%的目標任務。進一步完善競爭、有序的土地市場體系,引導產能過剩和“僵尸企業”用地退出、轉產和兼并重組。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規范建設項目節地評價,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建立健全健康休閑產業用地標準體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