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生態高質高效為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轉變。
推進農業產業化。淮陰區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和休閑農業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全面促進主導產業提升、特色產業擴面、多元復合經營、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2個以上年產值超20億元、具有區域特點和比較優勢的農業特色產業。堅持市場需求導向,統籌推進糧經飼、農林牧漁全面發展,有效減調低效糧食面積,擴大優質稻米、雜糧大豆等種植規模,大力發展蔬菜、食用菌、花卉、林果等適銷作物,提升經濟效益水平,每年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5000畝。加強土地規模流轉,依法依規引導土地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集聚,大力推進村級黨組織領辦土地耕作服務社,帶動一批低收入農戶發家致富,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發展示范點和脫貧攻堅示范社;加快推進漁溝、徐溜、馬頭等3個片區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引導和培育一批示范性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農業產業化、規?;F代化打牢基礎。
推進農業品質化。加快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堅持綠色興農,大力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落實逐步減量措施,推廣有機種植、健康養殖、種養結合、產業融合、能源利用等多種循環農業模式,不斷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比重,增加綠色農產品供給。堅持質量興農,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施品牌提升行動,做強做響凌橋大米、棉花莊西瓜、趙集粉絲等農產品品牌,積極鼓勵和扶持打造更多高品質、高知名度、高附加值的特色農產品,讓淮陰農產品經濟價值更高、效益更好。堅持科技興農,深入推進農業與科技對接,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推廣和運用,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快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全力打通科技服務農業“*后一公里”。
推進農業融合化。堅持農工融合,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工程,重點扶持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引導建立原料生產基地,以“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家庭農場”等形式,實現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推動全產業鏈增值增效。通過3-5年努力,培育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家以上,年銷售超億元企業6家以上、超10億元企業2家以上。堅持農旅融合,加強統籌協調,充分挖掘淮陰歷史文化、愛心文化、紅色文化、大運河文化等特色文化潛力,精心制定淮陰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持續開展“繽紛四季鄉約淮陰”等鄉村旅游系列活動,著力培育韓侯故里旅游小鎮、劉老莊紅色旅游小鎮等3-5個特色旅游小鎮,在今年被列入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基礎上,再發力再攻堅,力爭到2020年創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堅持農網融合,大力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推進農產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加快優質農產品網貨基地建設,努力實現區級農村電商運營服務中心、鎮電商服務站、“一村一品一店”聯動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