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災當頭,大水讓不少農戶損失慘重。作為全國人民的菜園子,家家戶戶都有蔬菜大棚的壽光百姓難道都不為自己的買保險嗎?
農業保險必要性很高
一個大棚有一畝、二畝、三畝地不等,一畝地種植的菜能賣出7到8萬塊錢的價格,高棚種植的菜甚至能賣到10萬塊錢。棚里種植的菜再有一個月就到收獲季節了,現在損失的不僅是菜的成本,還有前期種植維護管理等各種投入。
自古至今,農業都還是靠天吃飯的行業,雖說蔬菜大棚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民不靠天吃飯的夙愿,但那也只是“一定程度上”,對冰雹、暴雪、臺風、龍卷風來說,蔬菜大棚根本做不了“保護傘”,更別提這次壽光的洪災了。
另外,壽光的蔬菜種植產業作為全市的支柱型產業,集中度太高,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風險,一旦遇到天災,全市農戶可能會同時陷入巨大的災難之中,給全市的經濟民生以重創。為了防范這種潛在的風險,山東省政府在2006年的時候,就開始在章丘、壽光、臨清3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在政府主導下,實行財政撥款的政策性扶持與保險公司商業化運作相結合、專門針對農業的保險。
專家表示,農業風險的存在具有客觀性,它有可能使農民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農業保險可以使投保農戶在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災害后及時得到經濟補償,盡快恢復農業生產。所以,農業保險的推出,將改變現有的農業生產觀念,使農民能夠更加從容的面對農業生產中的風險,為鼓勵農民積極投入農業生產,保證農業生產取得積極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農業保險對農民生產活動產生的影響是非常積極的,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產投入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農業生產環節較多,其存在的風險也比較大,農業保險的推出,對規避農業生產風險,提高農業生產效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此,我們應認識到農業保險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重點做好農業保險的推廣工作。所以,農業保險對穩定農業再生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有效性。此次水災,就足以證明這點。
*為農民而言,要更有防范的意識,對于風險意識要加強,隨著近些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發,手中有一份農業保險,可以有效的降低損失。
農業保險體系特殊性強
專家表示,農業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險種,在政策實施方面不能與以往的保險一樣,要有著特殊的要求。首先,政策性農業保險具有一般保險的基本特征:經濟性、法律性、互助性、科學性。其次,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保障農業生產交易活動的穩定性而做出的一種制度安排,還具有以下特殊性:體現國家在某一政治、經濟領域或某一特殊時期的導向性目的;保險標的、保險責任和保險費率剛性強;在某一地區的承辦權有排他性。政府在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時,在整個業務開展過程中起引導(實際上是主導)作用。也就是說,在某些關鍵環節上是政府說了算。其特殊性決定了政策性農業保險有以下性質:是一種準公共產品,需要政府來推動和提供。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保險具有強烈的正外部性和非排他性,加上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高風險、高成本,需要政府層面的支持和推動;是政府保護農業的重要政策工具。農業是基礎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對農業進行補貼和政策支持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
而作為企業來講,風險管理是保險經濟效益的源泉,政策性農業保險雖然不以盈利為目的,但是它的穩健經營和持續發展是保證其發揮正常職能的前提。國內外的實踐證明,農業保險的經營因具有高風險而屢遭失敗。農業保險的高風險源于農業生產的高風險,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自然條件,而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范圍是不可控的,并且會給農業保險帶來巨大的損失率。另外,農業保險的費用率也相當高,高費用源于農業在空間上較大的分散性和農業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利用的季節性。農業保險經營的高風險性和高成本性,使其迫切需要引入風險管理技術來控制其經營成本,實現“收支平衡,略有節余,以備大災之年”的經營目標。風險管理源于保險,保險是風險管理的基礎。而政策性農業保險畢竟在形式上借用了保險的“外殼”,在其運營方式和實施流程上還要遵循保險管理的原則和技術,而保險管理和風險管理在理論和技術上的相通性,使政策性農業保險同時適用于兩者成為可能。項目風險管理和保險管理相結合,共同構成處置政策性農業保險風險的強有力手段,在管理效能的發揮上將更具優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