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7月,我們在網上賣了30萬公斤桃子。”日前,桂林市靈川縣海洋鄉從事農產品電商的熊忠臣自豪地向筆者介紹說。熊忠臣是靈川縣海洋鄉的一位普通農民,也是該鄉電商團隊成員,該團隊通過網上賣農副產品,成為當地電子商務發展的典型。
靈川縣緊鄰桂林市區,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網絡為發展電子商務提供了便利條件。靈川縣以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為契機,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有效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據統計,去年,全縣收發包裹量近400萬個,網上交易額超6億元,受益農民達3萬多人。其中,以百香果、柑橘、桃子、紅薯干、食用菌、竹草藤工藝等為主的農副產品上行達1.6億元,在全區縣域電子商務發展排名前列。今年截至目前,以桃、桃膠、食用菌、百香果為主打的農產品上行銷售額約7000萬元。
注重頂層設計,推進農村電商全面布局。
“我一直想將我的產品放到網上賣,可不懂怎么做。”幾年前桂林集扇齋公司負責人就與靈川縣農業部門反映。之后該企業根據當地部門建議,通過專業的電商企業幫助在網上開店鋪和做推廣營銷,如今,企業70%以上竹草藤工藝品通過阿里巴巴批售到全國各地。
據了解,2016年該縣成立了靈川縣電子商務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和辦法,并很快與阿里巴巴、京東集團、蘇寧易購、桂林綠濤等四家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啟動全縣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目前,當地特色農產品都在各大電商平臺上線銷售,眾多青年聚集在桂北電商聚集區,阿里、淘寶、京東、微店等成為他們的創業平臺。截至目前,已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個、縣級農村淘寶菜鳥物流服務中心1個、鄉鎮級服務中心4個,在建8個,天貓優品線下實體店11家,郵樂購村級服務點100個,農村淘寶等村級服務點在建34個,其他電商服務站9個。
夯實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打通農產品進城通道。
“以前發一個3公斤的快遞我們要花10至15元的快遞費,現在只要5-7元就行了。”專門從事百香果銷售的必輝合作社負責人李翠萍告訴筆者,僅去年她就在網上賣了250萬公斤的百香果。據當地電商部門介紹,靈川縣在白馬商城打造了一個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電商城,配套建立了一個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農村電子商務物流中心,同時還聯合郵政、申通、圓通、中通、百世匯通等16家主流快遞企業,在靈川鎮、潭下鎮、定江鎮、三街鎮、靈田鎮、大圩鎮、海洋鄉等鄉鎮設立了配送站點,各大快遞已基本實現各大小區送取件業務。
目前,全縣行政村已*接入光纖寬帶,桂北電商聚集區已入駐電商企業30多家,菜鳥物流配送體系實現全縣80%行政村覆蓋,建成了縣、鄉、村(企業)三級物流網絡,每個快遞的物流成本平均下降了32%。全縣從業人員1000多人,淘寶網開店超400家,阿里巴巴50家,微店、美團等達700家,其他第三方平臺200家。另外,為加強區域化電子商務能力,本地電商平臺APP也即將上線。
加強電商人才培育,讓農產品電子商務走得更寬。
“以前我賣紅薯干都要每個點送貨,現在,我送到物流配送站點,填好收貨地址就行了,至于收款,現在網絡發達了,都是微信和支付寶就搞定。”全建軍的紅薯干每年都供不應求,原來的銷售方式讓他每天忙到深更半夜,現在依靠發達的網絡和物流,他的銷路更廣,發貨量更大,干的活卻比以前少了。
靈川縣商務和農業部門,通過組織以傳統銷售為主的生產企業參加電子商務的學習應用,大大提高企業電子商務能力,培養了一批企業電商人才和專門從事網絡銷售的電商企業。很多企業從傳統銷售走上了新零售,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從全盤抓轉變為各自分工;各特色產品從單一銷售走向多品聚集,從區域銷售走向了全國發貨,甚至實現了跨境銷售,靈川縣的紅薯干、桃子等農副產品已遠銷歐美等地。到今年底,靈川縣可完成2000人次以上電商知識和技能培訓,培育培養農村電子商務應用人才300名以上。
加快農業提檔升級,讓互聯網農業走得更遠。
“我們現在銷售的黑木耳產品,包裝上都有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我們黑木耳生產的整個過程,隨時讓消費者了解我們產品的真實品質。”金晨菌業的尹芳拿著她的袋裝產品介紹說。
為加快農業產業的提檔升級,靈川縣以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為依托,通過“五化雙結合”建設,加大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了特色產業的集約經營,加快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加強了農產品冷物鏈和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設,產品從量到質都得到全面提升,有效促進了“互聯網+農業”持續發力。
據統計,全縣已創建獲自治區認定的鄉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區(園)17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27個,獲得“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30個,建成農產品冷庫容量30000立方米,打造了“山水谷”“華南野蔬”“海洋天桃”、“九坎十坷”、“江頭一品”、“百林芳”、“桂金晨”“漓江魚”“集扇齋”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