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受臺風“溫比亞”影響,山東省出現一輪大范圍強降水天氣,共造成23萬個大棚不同程度受損,主要集中在濰坊、濟寧、菏澤三地市。其中,作為全國*蔬菜生產和集散地的壽光市,受災比較嚴重。
農業大災不時發生,尤其是具有特殊意義的蔬菜主產區山東壽光受災,使農業保險一時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話題。
理賠款解燃眉之急
當前,在受災嚴重的山東壽光,正是農業保險發揮效力的關鍵時期。與以往災情一樣,在災區我們總能看到似曾相識的鏡頭。
災情發生后,人保財險壽光支公司*時間成立搶險救災應急工作小組。人保財險濰坊市公司從濰坊各支公司抽調100余名勘查人員加入壽光勘查隊伍,針對棉花、育肥豬等政策性農業保險和民生綜合險、車輛保險開展了整體查勘,并立即啟動重大自然災害理賠應急預案,24小時不間斷接受農戶報案。截至8月27日,首批21戶77900元受災賠付款發放到位。
“今年養了100多頭豬,突遭暴雨,當時真是欲哭無淚啊,損失太大了。”壽光市營里鎮養殖戶郝先生談到受災情景仍心有余悸。好在郝先生今年6月份入了育肥豬險,災情發生當日就撥打了中國人民財產保險的報案電話。“沒想到僅僅兩個多小時后,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壽光支公司的工作人員就趕到了現場、勘查完提報資料后,已經收到一萬多元理賠款,災后恢復生產資金有底了。”
在山東承保農業保險的還有安華農險,這是一家在全國較早開辦農險業務的專業農險公司,在應對災情方面比較有經驗。今年,安華農險為61萬戶次山東農戶提供了17.8億元的風險保障。此次“溫比亞”來襲,針對濰坊日光溫室大棚損失較重的農戶,安華農險提供了種子和化肥,幫助恢復再生產。8月30日已賠付68個棚,金額28.5萬元,面積195畝。
與此同時,中國太保產險也在*時間向承保的濰坊市青州王墳鎮一家在全國較有影響的支農惠農龍頭企業預付賠款200萬元,這家龍頭企業損失嚴重,為幫助該企業及時開展災后自救和恢復生產,中國太保產險當即啟動“專享賠”服務,有效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農業保險待全面推廣
在山東壽光,保險公司查勘理賠工作還未結束,雖然*終數據尚未統計出來,但有兩點可以肯定:*,對投保受災農戶來說,保險理賠款發揮了雪中送炭作用。第二,以現階段農業保險發展程度和保障能力,還做不到高比例覆蓋受災損失,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經濟補償作用。
近期,有媒體指出壽光溫室大棚投保率較低。據壽光市農業局數據,2017年壽光全市溫室大棚數量為14.7萬個,此次受災數量約為10.6萬個,受災比例超過三分之二,但參保大棚數量僅有120個,參保率比較低。
據記者調查,如此低的參保率,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農戶保險意識參差不齊,對可能發生的風險抱有僥幸心理;二是對政策性大棚保險賠付額預期比較低,“不劃算”的心態比較普遍。
“在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將是小農戶與規模經營主體并存的二元格局。兩者在生產經營特點、農業風險管理態度、農業保險需求及保費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各地提供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基本都是‘一視同仁’,比如,此次山東壽光受災的菜農對保險保障就有較高的需求,但目前壽光政策性蔬菜大棚保險金額僅有6000元/畝,遠遠無法覆蓋大棚建造成本。”人保財險農村保險事業部保險扶貧事業部總經理張海軍說。
“對于溫室大棚保險,我們愿意保大棚,農戶卻愿意保大棚中的蔬菜。每家每戶種植的蔬菜品種也各不相同,菜農對起保期限會有不同要求,這不僅造成保險條款制定、費率確定等方面存在問題,而且耗費人力和時間,工作量大且運營成本高昂,還可能發生道德風險,承保效率非常低,且溫室大棚保險也不屬于中央財政補貼范圍,沒有中央補貼的農業保險險種,生命力往往非常脆弱,一般都支撐不了多久。”一位保險公司專業人士對我們說。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緒瑾認為,類似山東壽光蔬菜這種特色農產品,雖然還沒有納入中央財政支持體系中,但近年來國家已經開始將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作為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政策舉措,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這些政策還有待進一步落到實處。
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6年,我國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居全球第二,養殖業保險和森林保險業務規模居全球*。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上升到417.12億元,增長了7倍;保險對玉米、水稻、小麥3大糧食作物的覆蓋率超過70%。2018年,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發布通知,將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目錄。
因此,盡管還存在不少問題,但我國農業保險正在成為農村風險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和脫貧攻堅的利器之一,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加快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山東壽光此次受災引出對現行農業保險保障的種種熱議,專家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關于低保障廣覆蓋問題。巨災保險*專家王和認為,當前社會上整體對農業保險的認識都相對有限。比如說,農業保險到底是什么屬性,是否屬于公共產品供給,到底算不算政策性業務,甚至是否需要成立專門的國家農業保險公司來經營,還是交由市場來競爭等問題,大家的認識并不統一。王和認為,這些問題是經營農業保險的制度基礎,如果用公共產品來定位,那么農業保險必然會低保障廣覆蓋。
其次,關于擴大中央財政補貼險種范圍的問題。不少專家認為,中央財政補貼險種大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應該適當將地方特色農產品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以滿足廣大農戶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農產品品種只有16種,美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農作物和畜牧產品多達130多種。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補貼品種的數量在逐年增加,但仍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地方特色農作物,比如壽光的蔬菜,以及特色養殖產品保險,至今沒有納入中央財政補貼保費支持體系,只是地方財政給予單獨保費補貼。因此,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范圍有待拓展,以適應地方特色優勢農業發展的需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說。
再次,關于加快建立中央財政支持多層次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問題。從實踐看,單靠保險公司通過自身購買再保險方式分散經營風險無法保證農業保險穩健經營,應加快建立多層次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如因大災出現超賠,可由保險公司承擔一部分、中央財政承擔一部分。”安華農險副總裁李東方建議。
李東方提出,應建立農業保險推廣的頂層制度設計。他說,農業保險的推廣單位,有各級政府機構,有保險公司,有農村基層組織等,點多面廣線長,沒有形成整體統一調度的頂層架構,市場化推廣成本非常高,應盡快改變這種現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