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近年來,農業設施升級逐漸成為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國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為主體的設施農業獲得快速發展,智能傳感器、遠程控制系統等科技元素也逐步拓寬在設施農業的應用。
有人說,設施農業是我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跨出的關鍵一步,那么這一步該怎么走?又該怎樣進行設施農業的優化升級?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認為:
徐春暉:近年來,隨著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轉變,我國設施農業也迎來蓬勃發展的良好時期。何為設施農業?有人給它下了定義:設施農業是指在環境相對可控的條件下,采用工程技術手段,進行動植物高效生產的一種現代農業方式。
去年深秋,我參觀了一家現代農業公司的溫室大棚,雖然外面已是枯草發黃,但大棚里卻是一片鮮嫩的綠意,工人正忙著采摘蔬菜。這家負責人告訴我,設施農業的亮點就是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在大棚里種植反季節農產品,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我國設施農業發展很快,內蒙古、山東等多地調結構、轉方式發展設施農業。內蒙古大力推進現代高效設施農業建設,鼓勵農民走規模化種植和特色種植的道路,開始向“小規模、大群體、集約化”方向邁進;而在山東德州的部分鄉鎮,當地農民組建蔬菜種植大棚,調結構,轉方式,為發展鄉村新動能奏響了序曲。
說起設施農業,我國目前的主要模式有:一是簡易覆蓋型,主要使用塑料薄膜,來調節小環境的溫度和濕度,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二是普通設施型,使用塑料大棚、地窖等進行蔬菜生產、動物養殖、食用菌培育等農業生產活動;三是現代設施型,專門設立生產車間,采取工廠化的生產流程,從種苗的繁育到產品的加工等,進行一體化、產業化操作。
我國目前設施農業的內容有:一是設施種植業,比如溫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無土栽培等;二是設施畜牧業,比如畜禽舍、養殖場等;三是農畜產品貯藏保鮮設施,如地窖、冷庫等;四是是環境調節控制設施,如地膜覆蓋、加溫、通風等。
雖然近年來我國設施農業發展很快,但是與日本、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比,我國現代設施農業還有很大的差距。設施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產業,只有形成相當的規模,才有利于規范化、標準化的生產,才有可能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從而占有市場,使資源優勢得到有效的開發與持續的利用,同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此外,工廠化、規模化、機械化、節約化、節能化等也都是現代設施農業優化升級的發展趨勢。
有人指出,設施農業是我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跨出的關鍵一步,也是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它不僅是設施和技術的現代化,同時也是經營者管理思維的現代化。確實,與傳統農業“種瓜得瓜,種豆種豆”的種植觀念相比,設施農業不僅實現了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增強了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能夠從*產業“跨界”到第三產業,比如通過溫室大棚構建園區旅游業,就可以推進現代旅游業和現代農業“牽手共贏”。
而對于設施農業發展中的關鍵點,業內人士表示,國家要加強宏觀政策引導,鼓勵農業產業界發展設施農業,加強普適標準建設,同時要加強預警機制,給廣大農民提供快捷有效的供求變化信息;同時,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硬件設施的同時要提高管理水平,做到硬件軟件雙管齊下發展設施農業。
作為我國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徑,設施農業在我國還是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設施農業在可控條件下,產品品質好,反季贏利大,單位面積產量、產值數倍于露地生產,可謂是高產、高效、優質的農業生產。所以說,設施農業是帶動農民致富的好產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